反對完美

發稿時間:2012/12/22
反對完美
反對完美
作者|邁可.桑德爾
譯者|黃慧慧
出版社|博雅書屋
出版日期|2012/12/06

當如火如荼發展足以改變遺傳基因的高科技時,或許將來可以治療現在無法治癒的疾病,為病人帶來希望;也可以訂製完美的孩子、複製心愛的寵物,但它又會對我們帶來什麼隱憂?作者引領我們思考過度進展基因工程將面對的種種問題,激發我們進一步邏輯思辨,共同探索人類即將面對的人性與道德危機。

文章節錄

第三章 父母打造訂做的孩子

  資賦優異的道德標準圍困在體育圈當中,並深植於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而生物工程和基因改良也是,威脅著要逐出天賦的道德標準。珍惜孩子為恩賜的禮物,是全心接納孩子的原貌,不是把他們當成精心設計的物體,或是一心渴望的產物,或是滿足野心的工具,因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伴隨孩子恰巧具備的天賦和特質而來。我們選擇朋友和配偶的理由,至少有一部分基於我們覺得有魅力的特質,但我們並不能親自挑選孩子。孩子的特質不可預知,連最認真負責的父母都不能為生出什麼樣的孩子負全責,因此,親子關係勝過任何其他的人際關係,教導我們神學家威廉.梅所謂的「對不速之客的寬大」。

塑造和觀望

  梅宏亮的短句描寫出真性情的美德,約束想要征服和掌控的衝動,提醒我們生命本身就是個恩賜,並幫助我們看清,基因改良最深切的道德異議在於其中所表達和促進的安排,更甚於所追求的完美。問題不在父母篡奪設計出來的孩子的自主權(否則好像孩子也能挑選自己的遺傳特質似的);而是在於父母插手設計孩子的傲慢,在於他們想掌控出生奧祕的慾望。就算這些安排沒有使父母成為孩子的暴君,也將損毀親子之間的關係,並且喪失對不速之客寬大所能培養出的,為人父母的謙遜和放大的人類同情心。

  珍惜孩子為恩賜的禮物或祝福,在孩子有病痛的時候不能表現消極被動。治療生病或受傷的孩子,沒有推翻他天生的能力,而是允許孩子身強體健。雖然醫療介入了自然狀態,這是為了健康著想,並不代表可以無止境地企圖控制和支配。實際上費心地想要治癒疾病,不會對天生稟賦造成普羅米修斯式的侵犯,因為決定醫療或者至少指導施予醫療所依照的標準,是恢復和保護先天構成人類健康的功能。

  醫療就像體育一樣,是有用意和目的的,而其用意和目的同時既確定又限制實務的發展。當然,怎樣算是健康和人類正常的功能還有待商榷,但這並不只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而已,例如,大家對耳聾是一種須要治療的殘疾,還是一種須要珍惜的團體和認同,尚未能達成協議,這樣分歧的意見甚至從醫療重點是增進健康和治癒疾病的假設就開始了。

  有人認為父母對生病的孩子有治療的義務,意味著增進孩子健康,並使他獲得成功人生的潛力擁有極大化的義務。當一個人唯有同意這樣的功利主義時,認為健康不是人類特有的好處,而只是將幸福安康極大化的手段,這樣的論據才會成立。例如,生物倫理學家朱利安.薩夫列斯庫主張「健康從本質上而言並不寶貴」,只有在「有幫助的時候才寶貴」,是讓我們為所欲為的「資源」。這種對健康的思維方式駁回了治癒和基因改良之間的區別。根據薩夫列斯庫的說法,父母不但有增進孩子健康的義務,而且也有「道義上的義務改良孩子基因」。父母應該利用科技巧妙地處理孩子的「記憶力、性情、耐心、同理心、幽默感、樂觀」,以及其他特質,給孩子「獲得最好人生的最佳機會」。

  然而把健康當作將其他事情極大化的方法,完全以作為手段的條件來考慮健康是錯誤的。身體健康,就像性格良好一樣,是人類身強力壯的構成要素。即使,至少在一定的範圍內,健康比不健康更好,但健康不是那種可以極大化的好處,沒有人渴望成為健康的收藏家(或許除非是憂鬱症患者)。一九二○年代期間,優生學家在州博覽會舉辦健康比賽,並頒獎給「最強健的家庭」,然而這個不尋常的活動說明了「以為健康是一種工具,並當成能夠極大化的好處」的其中的愚蠢。不同於天份和特質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帶來成功一般,健康是有界線的好處;不必冒著捲入不斷升高的軍備競賽風險,父母就能為孩子尋求健康。

  在照顧孩子的健康方面,父母並不扮演設計師的角色,也不能把孩子轉變成自己願望的產物,或是滿足野心的工具。至於為了非醫療的理由,花費大筆金錢來挑選孩子性別,以及渴望藉由基因改造增進孩子的智力或運動天份的父母,則不能一概而論。跟所有的區別一樣,治療和基因改造的界線在邊緣地帶是很模糊的,舉例來說,齒列矯正?給非常矮小的孩子注射生長荷爾蒙?可是這些不會模糊這些跟區別有關的原因:傾向給孩子進行基因改造的父母可能會做得較為過份,也比較可能會表達和確立與無條件的愛基準不一致的態度。

當然,無條件的愛不須要父母避免塑造和指揮孩子的發展。相反的,父母有義務栽培孩子,幫助他們發現和發展才能及天份。正如梅所指出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有兩面—接受的愛和轉化的愛。接受的愛是肯定孩子的本質;反之,轉化的愛則是追求孩子的福利。一面的愛會導正另一面的愛不過度:「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懈怠到只對孩子照單全收,這樣的親情就太放任無為了。」父母有義務促進孩子卓越。

  然而近來,過度野心勃勃的父母很容易在轉化的愛上得意忘形——從孩子身上敦促和要求各式各樣的成就,以追求完美。「父母覺得在兩方面的愛之間取得平衡很難。」梅觀察到,「接受的愛,要是缺了轉化的愛,會陷於縱容,終至忽視;轉化的愛,要是缺了接受的愛,則會陷於糾纏,最後必然排斥。」梅在這兩種互相牴觸的推動力中發現了跟現代科學相似之處;現代科學也是一樣,讓我們忙著觀望這個世界,研究和欣賞這個世界;同時也忙於塑造這個世界,想把世界變得更完美。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