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哲學

發稿時間:2024/09/27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作者|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9/17

本書的目標讀者不只是中年人,而是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中年哲學》顧名思義,聚焦於中年這一人生特殊階段及其帶來的挑戰,並挖掘哲學思想中的可能治療方案。因此,本書不僅是對人生問題的抽象性探討,更是一部將哲學應用於生活的實踐指南。

本書提供了一系列正宗哲學療法,給予中年人真正有智慧的自救建議。別再喝心靈毒雞湯了,試試哲學調配的對症處方吧!

內容節錄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第六章 活在當下

  我站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公室裡,雙手抱胸,盯著電腦螢幕上的游標在「活在當下」這個標題下閃爍,內心猶豫不決。我真的想寫這一章嗎?

  我當然想。我已經為這本書努力了幾個月,前面更構思了多年。我想把這本書寫完。但老實說,這個念頭讓我感到害怕。我不禁自問:「假設這本書完成了,文字經過修訂和編輯,校樣也送回來了:你會有巨大的喜悅與幸福感嗎?」結果,一股無可抑制的自我意識明確回答道:「不會!」我頂多會有一股矛盾的感受。我寫完這本書以後,將會因為自己完成了一件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而感到高興,但也必須向這個對我來說深具意義的計畫道別。這會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一個空洞。

  如果經驗具有參考價值的話,那這個空洞不必太久就會被填滿。我會有其他計畫要忙:一堂必須教的課、一本必須讀的書、一篇必須寫的文章。我會繼續向前進。不過,這種前進就像是在跑步機上跑步一樣。人生是一連串的計畫,完成一件之後就拋在身後,數量慢慢增加。未來只會帶來更多我在過去已經歷過的那些成就和失敗。它與我已經過去的生活唯一的區別,只在於數量上的不同,只不過是活動的持續累積罷了。

  工作只是其中之一,還有私人生活中的各種傳統里程碑:第一個吻、第一任女友、失去童貞、訂婚、結婚、生孩子、為孩子包尿布、養育他們直到高中畢業、進入大學,然後看他們展開自己的人生,也就是諧星史都華.李(Stewart Lee)所謂的「人生樂事真是有夠沒完沒了」。這些成就對我很重要,但每一項都是苦甜參半:滿懷渴望、努力追求,而終究在完成之後感到失落。這件事結束了,接下來呢?

  一再重複與徒勞無功的感受,以及渴望滿足後的空虛:我不是唯一有這些感覺的人。也許你也有過類似的感覺,深陷於中年的各種追求中,一項接著一項,不停思索接下來要做些什麼。我們是中年危機的典型受害者,努力實現那些看似值得追求的目標,雖然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內心卻常感焦躁不安,且難以滿足。

  儘管我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與彌爾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但第二章提出的治療方法對我的痛苦卻毫無效果。問題不在於寫作一本書或者教授一堂課,就像彌爾的社會改革運動以減少人類苦難為目標那樣,都只具有改善性價值。無論哲學探究在解決問題或是滿足那些我們本來不需要、甚至沒有會更好的需求等方面有何作用,它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哲學具有存在性價值。(至少我是這樣認為,儘管並非只有哲學具有存在性價值。)

  我的問題並不在於錯失(第三章)或者出錯(第四章):它們是渴望未被滿足的兩種形式。我的挑戰也不在於遇到挫折,而是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這正是令人困惑的地方,即成功有時候看起來可能像是失敗。無論這種空虛感與面對死亡之間是否有深刻的連繫(對我來說,它們確實緊密相連),總之,在生命篇章中的這一連串成就,總是伴隨著某種空虛感,即使我能永恆或不朽也無法消除這種對人生的懷疑。無論追求一個接一個崇高目標有什麼錯,努力延續這種追求並不能治癒其中的問題。

  我們正面臨的這場危機,比起先前遇到的任何危機都更加險惡。但不要絕望。接下來,我將想像自己是坐在心理治療師沙發上的病人,在一位固執哲學家的耐心引導下,試圖找出並詳細描述我的問題,而這個描述本身就是解決方案。原來,答案一直藏在我內心深處,而且是由叔本華放在那裡的。叔本華是西方哲學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悲觀主義者,也是對「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這種結果的嚴厲批評者。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