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上車,台北到站

發稿時間:2015/09/19
巴黎上車,台北到站
巴黎上車,台北到站
作者|周品慧 著、林禹岑 採訪撰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08/14

  人生有三分之二時間在法國度過,法國可說是周品慧的第二故鄉,她在法國學到自信,從不完美的人生中學會做自己。透過文化觀察角度,她分享法式生活之道、法式教養,再談法國餐桌美食,並將這本書獻給每位追求幸福的人,無論是誰,都擁有幸福的本能。

文章節錄

《巴黎上車,台北到站:那些法國教我的愛、自由與家傳美味》

學會接受不完美

  我在法國求學、工作、結婚、生子、離婚,經歷不同階段的人生,體悟到不完美是世事常態,也學會認同、接受不完美,脫胎換骨奉行道地的法國生活哲學,以及了解法國人對人生的思維。

  法國的男人與女人們欣賞不完美的美妙,並接受不完美的美,不論是臉蛋、身材,或是人生皆是。他們覺得「零瑕疵」很容易成為無聊的代名詞,也不是真實的人生。因為能夠包容不完美,法國人認為,真正的人生就是要好好「活過」,探索未知、嘗試起伏和失敗。

  我的女兒Emma曾畫過兩張對照圖,比較台灣人與法國人思維的差異。兩張圖有著相同的出發點與終點,一張是最短的直線距離,另一張是繁雜的曲線,像極了被貓咪弄亂的毛線團。她說:「台灣人會選擇直線,法國人可能會選擇曲線,甚至不走到規定的終點,而在曲線內另尋一點。」

  Emma的形容很精準,她的思考是典型的法國價值觀。法國人認為,如果走已知或是清楚的直線,未免太無趣,也失去了探索各種可能,好好「活過」生命的機會。對他們而言,事業成功不代表人生的成功,名校證書、高高在上的頭銜不能論斷一個人的價值,個人的私生活、興趣都應該涵蓋在人生藍圖裡,這才是生命的體會,因此,失敗、懊悔、惋惜……都不是挫折,而是人生的養分。

* * *

  我猜,做自己應該是我此生的課題吧!

  如果我沒有出國,更嚴格的說,如果我沒有選擇去法國,更沒有嫁給法國人又離婚,我肯定無法從不完美的人生裡學會做自己,也不會理解自由的真諦。

  大學畢業到了法國,像掙脫籠子的鳥兒,我開始探索另一個世界,了解另一種文化和蘊藏其後的價值觀,也因此改變了我的人生哲學。

  三十五歲結婚,五十五歲離婚,我則體悟到何謂心靈的自由。

  我的前半段婚姻生活是快樂的,但到了後期,中法家庭文化的差異、個性喜好的差異、世代的差異(前夫大我十六歲)、人生階段的差異……,一個個堆疊起來,彼此的歧異愈來愈大,我們變得不開心,爭吵不斷,覺得被束縛、無法喘息、互相傷害。當生命變得痛苦不堪,連偶爾歡樂的片刻也沒有的時候,那就是該放下了。

  離婚這件事,我是等到辦好所有手續,安頓好自己和女兒,才跟家人說的。因為法國把我徹底轉變為獨立,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女人,況且讓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擔心,是我無法忍受的事。不過當哥哥在電話另一端問我:「你還好嗎?需要什麼幫助嗎?經濟上還好嗎?」我還是哽咽了。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去的創傷,我在失敗的婚姻裡看見,言語是一個傷人的可怕武器,它就像拍賣場上的競價,力道不斷往上累計。

  異國婚姻本來就要有接受不同文化思維的心理準備。我有位朋友,她跟法國老公是用英文吵架,由於都不是雙方的母語,詞藻有限,吵到最後,腦海裡找不到詞句可講,只好改用中文,「殺傷力降低很多,因為老公聽不懂,兩人吵不下去。」

  我反省自己的婚姻,我的個性並不柔順,前夫是主觀與控制慾較強的人,我嘗試進入以他為主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裡,包含打扮都遵循他的審美觀,尤其是剛結婚時。另一方面,台灣與法國的家族文化差異,日積月累下來,也讓前夫心裡有某種程度的不適應。最終,我因違反本性,心中累積許多委屈、無奈和折磨,自覺精神受苦,開始反擊,爆發口角衝突。剛好我的法文還不錯,爭吵時不會輸給法國人,互不相讓的結果,即是兩敗俱傷。

  如果我不是身在法國,而是在台灣,以跟我同一個年代的女人來說,多半是忍耐過完一生,但是在法國,我得以擁有不受外界議論的選擇自由。離婚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離婚後,我更感受到精神上的自由。不用再忍受雙方價值觀差異的拉扯,不需總是在取捨間掙扎,不用為了迎合對方而抹滅自己,也不用因為對方迎合自己而覺得虧欠,企圖彌補。這是一種解脫,也是搭上下班車的契機。

  當然,這些都不是沒有代價的。我知道必須面對一個人的生活和未來,所有問題都沒有第二個肩膀來分擔,所有事情與決定只能唯自己是問,不能怪任何人。

  人生本來就是不完美的,對於婚姻的「失敗」,我坦然待之。我不喜歡講原諒或對錯,關係是兩人互動後的結果,雙方都有責任,過去就是過去,我也完全放下傷害。人的個性決定選擇的路,間接影響自己的命運,所以不要往回看,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對自己負責,一站、一站的走過,學會接受不完美的人生,懂得珍惜和努力生活,真真實實的走過每一個階段。

  對許多人而言,我的一生絕對是不成功的。在法國,我的櫥櫃裡沒有一大堆名牌,也沒有結交名流貴人,過的就是一般法國中產家庭的生活,沒有傭人,大部分時間事必躬親。我也沒有成為台灣世俗定義的「好命」女人。我離了婚,孩子也沒有特別出色,但是我想最終的結果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經歷的過程。如果我沒有經歷離婚時的一些折磨,就永遠無法發現原來我身邊有這麼知心誠摯的友誼,他們給我的溫暖,即使相隔幾萬哩,仍永遠在我心中,跟隨我一輩子。

  我確信生命中所發生的每件事都可以讓我們學習到什麼,所有經歷過的,不管是快樂或痛苦,都會留下痕跡,產生回響。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