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少年》集結了詹佳鑫十年來,從高中到研究所,乃至為人師的真誠浪漫文字。這是一本屬於90後的成長之書,也是一本開啟多元對話的青春之書;讀者一同窺探,這名建中第一名畢業、推甄錄取臺大、應屆考上國文老師,人生看似坦途一片的少年,如何走過歡憂起伏、布滿荊棘的十七歲,如何在多情摺皺裡留下不為人知的敏感語句?而他又將如何引領新一批學子走過迷惘青春期,接唱屬於90後的青春大時代?
內容節錄
《請問少年》
偉大的迷路
1
應是高一下學期,在那霉味與書味混雜的科學館地下室,紅樓詩社的鐵灰凹陷書櫃中,撈出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泛黃蜷曲的頁緣、水漬暈開的時間之圈、紅筆黑筆畫記的長句與生難詞彙……是這樣與多位文學少年相互凝視的一本書,打開了地下室的湛藍天空,喚來飛鳥與流雲。
在十八篇「給青年詩人的信」中,楊牧暢談詩的定義與形式,從大自然、歷史意識到現代文學、外國文學,亦深入討論詩本身的建構,如意象、主題、音樂性等。最後提及真實與虛假的兩面生活,娓娓道來自身在文學世界的所知所感。
楊牧說:「一個有勇氣屏棄現實利害,一個有知無欲、積極思考抽象事物,並在其中尋找美和智,一個能夠充分使用他的想像力以詮釋客觀世界的人,不能說是一個沒有目標的人。」我想起以前母親對我說,書要好好念,以後在社會上才能做個有用的人。高二的我倚著走廊矮牆望向天空:如果我讀中文系、讀詩寫詩,能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嗎?
「我不但不必為你憂慮,我甚至應該為你高興。詩是宇宙間最令人執著,最值得我們以全部的意志去投入,追求,創造的藝術。它看似無形虛幻,卻又雷霆萬鈞;它脆弱而剛強,瞬息而永恆;它似乎是沒有目的的,游離於社會價值以外,漂浮於人間徵逐之外,但它尖銳如冷風之劍,往往落實在耳聞目睹的悲歡當下,澄清佹偽的謊言,力斬末流的巧辯,了斷一切愚昧枝節。」詩人們努力詮釋世界,跳脫表象,探入核心,賦予生活深層意義與價值。楊牧說這是值得高興的事。只是在蒙昧的青春期談人生短暫,藝術永恆,似乎又過於空泛而理想化。青春是一條孤獨搖晃的繩索,在課業與夢想間擺盪。
寫詩的人通常胸懷抱負,也懷著落寞與憂愁。楊牧在開篇〈抱負〉一文中,以慈藹的師者姿態,懇切的同理與鼓舞,細細道出文學之於人生的美善意義。「即使作品內容是譴責控訴,他所展開的是人性之善;即使作品的技巧迂迴於隱喻和炫耀的意象之中,他所鼓吹的是真。」這是詩的內在質地,沉靜而雋永,纖細而體貼;儘管外在喧擾紛亂,狡詐欺瞞,我仍期待乘著文字穿越幻影流光,前往一個透明的詩的國度……
2
捧著建中紅樓文學獎新詩首獎獎盃,喜孜孜衝過穿堂,高牆上那鏽黃的兩句刻字「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瞬間綻放金光。那是無人知曉的夢幻時刻:高一到高三,剛好按著三、二、一名的順序連得三屆新詩獎。在胸口別上紅花,別上青春的衝勁與驕傲,畢業在即,我有美好的未來要闖蕩。
這份渴望被看見的少年情懷,我想楊照學長一定明白。高三那年,國文老師送我一本包著封膜、封面草綠的《迷路的詩》。那時也沒認真去看,草草翻過就收進書櫃。是多年後重讀,驀地喚回青春的躁動與音響:教室後方鐵置物櫃碰碰碰的撞擊聲、下課時籃球彈地而起的譁然喧囂、強風翻掀課桌上的橘紅菜單與考卷……
在這樣日常吵鬧的高中場景裡,有個男孩坐在位子上,俯首面對一本詩集,陷入沉思。他對世界懷抱著狂想與愛,對女孩Y眷戀痴迷,關心公理正義的問題甚於美學與音韻。那是青春楊照的剪影,對天地有著神祕的敬畏:「該怎麼說呢?我在那一刻看穿了詩與詩人的荒蕪本質……」在某些瞬間我想我是懂他的,左斜前方那埋藏心中暗戀未果的悸動、夜自習後獨自走上濕冷的南海路天橋、在金石堂書櫃前對著一行朦朧的句子恍神發楞……
楊照在十六歲時加入建青社,狠狠地被詩吸引,他描述那是種恐怖的魔力,「感官霎時在夢與現實、即下與過往間莫名所以地穿梭跳盪,整個世界彷彿要在重重的弔詭中迸裂爆炸。」狂飆與萎靡,初熟與稚氣,《迷路的詩》捕捉了楊照建中時期斑斕錯雜的青春光影,尤其集中在編校刊、讀詩寫詩、愛情哲學、關注社會議題等面向。我總佩服他過人的記憶力,以及對年少自我的坦承與接納。青春男孩有著過人的破壞力,破壞門鎖、破壞課桌椅、破壞成人世界的教條規律、破壞那反覆重建卻始終迷惘孤獨的自己。當下無法用十七歲的言語表述的幽微心情,修辭與字彙亦遙遠難觸,卻能靠著多年後對青春執迷的虔敬,對友朋深摯的感念與懺悔,一一被召喚回神而於書中開枝散葉,攀纏蔓衍成一座常綠的生猛雨林。
在我高三那年,〈馬賽克尋人啟事〉獲得第八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三獎。那是一首憂愁無奈、尋找自我的拙作。當年我在得獎感言中即引用楊照《迷路的詩》:「詩總給我一種在幾個被神祕切開的世界中逡巡找不到出路的恐慌,一種迷路的感覺。」如今為人師,回想年少點滴,那無法喘息的長句、尋人尋路的徬徨焦慮,正是青春永恆的印記──不能被找到的人,不能被完成的詩,迷路是青春最美麗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