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天下

發稿時間:2023/04/14
慢食天下
慢食天下
作者|焦桐
出版社|二魚文化
出版日期|2023/04/10

  《慢食天下》是焦桐的最新飲食散文,是他寫給食物的情書,堪稱當代飲食散文的扛鼎之作,再為華文世界立下飲食文學的豐碑。
  本書收錄32篇散文和1篇自序,所有文章的標題都冠以「論……」展開,這是焦桐散文創作的美學手段,藉題目的知性、冷靜思索的暗示,開創臺灣散文的向度。長期以來,臺灣散文多偏重抒情,近年則有向虛構發展的傾向,焦桐希望能加強知性的成分,通過知性和感性的融合,建構臺灣飲食散文的書寫可能。

內容節錄

《慢食天下》

〈論粥〉

  焦妻病重時一度求助於通靈人和他的同性戀伴侶,買了一些法器符簶回家,我從小疑神疑鬼,仍體諒她的無助和飽受驚嚇。焦妻為了感謝他們指引,命我設宴款待;那天晚餐我點了地瓜粥,煎馬頭魚,炒高麗菜,蘿蔔乾烘蛋,灼白蝦……誠意十足。遺憾話題都圍繞著如何辟厲鬼,我覺得活見鬼,覺得所有菜餚皆染上詭異的味道,遂堅忍著不發一語,覺得吃粥的過程飽受虐待。

  粥自古連接著祭祀,江南的「蠶桑節」和「人口粥節」都源於煮粥祭神。人口粥節流傳貓鬼饞粥害人的故事;宋人在人口粥節前夜,家家用燈照亮床底,以驅貓鬼。

  中國食粥史悠久,《禮記.檀弓》曰「饘粥之食,自天子達。」黃帝烹榖為粥,開啓了農耕文明,數千年的飲食信賴感,早已形成華人的遺傳基因,演變至今,粥品已有數百種;起初是清粥,後來發展出鹹粥和甜粥。

  甜粥種類較少,如上海的白糖蓮子粥、桂花赤豆粥,杭州的荷葉粥。最廣為人知者莫非臘八粥,粱實秋說臘八粥是粥類中的綜藝節目,語氣略帶不屑;王蒙卻說那是粥中之王,粥之集大成者。對日抗戰時,朱自清在蒙自住過五個月,常去大街上「雷稀飯」吃糖粥。蘇東坡「溫風散粥餳」;范成大「鏤薑削桂澆蔗糖,甘滑無比勝黃梁」;李商隱「粥香餳白」,吃的都是甜粥。

  陸游嗜粥,提及「粥」的詩文段落總共有130處,其〈雜賦〉:「地爐夜熱麻秸暖,瓦酺晨烹豆粥香。」他有糖尿病,偏偏愛吃高升糖指數的粥,尤其加入糖或蜜熬煮。〈甜羹〉即歌頌用菘,蘆服,山藥,芋作羹,滋味甚美,「天蘇陁味屬甜羹」。

  困難時期,窮人不免感嘆米貴,清.趙翼節縮生理,舉家食粥:「我起啜兩甌,腸胃似未足」。明.張方賢〈煮粥詩〉:「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兒女熟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雖說滋味長,境況不免淒涼。

  我有些經歷戰爭年代的朋友,說起家貧常乏米下鍋,幾乎天天喝稀粥,薄粥稀稀水面浮,乃夢想有一天可以吃碗白米飯,或慫恿姊妹嫁給農夫。

  每遇荒年,老百姓食粥是迫於無奈,歷史上不少古賢大才生活清苦,常吃粥度日,曹雪芹晚年窮困潦倒,也是舉家食粥;秦觀家貧,典當衣服,以粥代飯,透露著寒磣;范仲淹當年苦讀於醴泉寺「斷虀畫粥」,我覺得很勵志。晉惠帝問「何不食肉糜?」則是昏君不知民間疾苦。

  自從鄭板橋給堂弟鄭墨寫了那封家書,強調: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兩手捧碗,縮頸而啜」,似乎是冬天喝粥的基本動作。饑荒年代,政府為了救災設粥場,良善人家也設粥棚,皆銘刻著民族的飢餓記憶,啜粥聲在中國歷史上是令人動容的聲音。

  不唯華夏,狄更斯《孤雛淚》中奧利弗「還想再添點粥」,孤兒們空空的粥碗,空空肺腑的吶喊,哭喊著要活下去。

  粥兼備救急充饑與養生功效,李時珍說米粥能「利小便,止煩渴,養脾胃」。從前有人作過〈神仙粥〉詩:「一把糯米煮成湯,七個蔥頭七片薑;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平康。」華人咸信粥是養生妙品,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載「神仙粥方」:專治感冒風寒暑溼之邪,以及四時疫氣流行,「以糯米補養為君,薑蔥發散為臣,一補一發,而又以酸醋斂之」。白居易在翰林院時,喝了一甌御賜防風粥,竟口香七日。

  陸游堅信常吃粥能長壽,他的〈食粥〉詩流傳甚廣:「世人個個學長年,不信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他活到86歲,很有說服力;詩中提到的「宛丘平易法」取自北宋張耒〈粥記〉所倡的食粥攝養法。張耒〈粥記〉:「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良」。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