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平台
歡迎公司行號投遞新聞訊息!詳洽業務行銷中心 人工服務時間為週一至週六9:30-12:00、14:00-18:30 如有週日發稿需求請於週六18:00前完成刊登程序。

成大賴嘉鎮教授團隊揭銀髮族多重用藥隱憂  累積過量抗膽鹼作用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

發稿時間:2023/11/06 11:08:0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31106 11:08:03)台灣正面對高齡化社會,銀髮族的多重用藥問題容易被忽略,國立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賴嘉鎮與其研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平常單一使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雖然安全,但累積過量的抗膽鹼作用,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未來盼能配合智慧醫療,透過電腦偵測,掌握抗膽鹼的累積作用劑量,即時給予醫師處方時的建議,避免藥物不良反應風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醫學會官方雜誌《the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獲得極高的評價。

藥學系教授賴嘉鎮與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當體內累積過量的抗膽鹼效果,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事件
藥學系教授賴嘉鎮與其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當體內累積過量的抗膽鹼效果,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事件


賴嘉鎮教授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與身體的老化,高齡族群會有許多疾病陸續發生,不同疾病所需服用的藥物也隨之增加,容易產生多重用藥與藥物交互作用的問題,引發藥物不良反應導致住院;然而,相關用藥問題卻時常被忽略,於是與研究團隊長期透過大數據分析藥物,整理出藥物的不同類型的副作用,盼能找出藥物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次的研究採創新的研究方法、謹慎的臨床分析,發現有近200種常見的感冒藥、暈車藥、身心科藥物、抗生素、血壓藥、利尿劑和安眠藥等藥物,除了它們本身藥理主作用之外,也可能具備抗膽鹼作用,而當體內累積過量的抗膽鹼效果,可能會產生藥物不良反應事件。

「有些人會同時服用感冒藥與過敏藥、身心科藥物等,這些都是高危險族群,由於這些藥物的來源可能屬於不同科別的醫師,這時候就必須仰賴藥師幫忙進行整合,把關用藥安全。」賴嘉鎮教授說,他曾經看過一名65歲患有高血壓的患者,需要同時使用血壓藥與平日的安眠鎮靜藥物,後來又因為天氣變化,需要使用感冒症狀緩解藥物,如此就成了多重用藥高風險的病患;一旦服用的藥物中抗膽鹼作用累積超標,只要短短幾天內,就可能產生出現心肌梗塞、中風、心律不整等嚴重心血管副作用症狀。

賴嘉鎮教授長期透過大數據分析藥物,整理出藥物的不同類型的副作用
賴嘉鎮教授長期透過大數據分析藥物,整理出藥物的不同類型的副作用


賴嘉鎮教授對此深入研究,證實相關的因果關係,相關研究論文「抗膽鹼負擔與急性心血管疾病相關性:病例-病例-時間-對照分析」《Association between recently raised anticholinergic burden and risk of acute cardiovascular events: nationwide case-case-time-control study》(論文連結:https://www.bmj.com/content/382/bmj-2023-076045)證實了抗膽鹼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因使用創新的研究方法,具有高度的臨床與學術研究應用價值,獲得《the BMJ》的主編青睞,特地邀稿再為期刊撰寫研究方法學FastFact專欄。

賴嘉鎮教授進一步解釋,相關的研究方法能受到青睞,主因是跳脫既有的框架,採用自我控制對照的研究設計,能有效解決研究中常見的干擾因子與時間偏差問題。研究中利用自我對照的方法,控制與時間無關的干擾因子,例如病患性別、基因,再利用「未來的自己」作為「現在的自己」的對照組,控制與時間相關的因子,將病例設定在未來,拉長病患背景分析的數值,由後往前推論患者服用藥物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透過「自己跟自己比較」、「自己跟未來的自己比較」的方式,能夠找到因果推論中的時序謬誤,藉此確認藥物影響副作用的真正原因。

藥學系賴嘉鎮教授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平常單一使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雖然安全,但累積過量的抗膽鹼作用,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
藥學系賴嘉鎮教授團隊透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平常單一使用具有抗膽鹼作用的藥物雖然安全,但累積過量的抗膽鹼作用,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


賴嘉鎮教授提及喜歡的推理作家東野圭吾的小說《嫌疑犯X的獻身》,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有時候看起來是個代數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個幾何問題」,引發他撰寫論文的技巧。例如本篇文章雖然看起來討論的是一個臨床問題,但是那些縝密的調查過程與推理脈絡,會發現其實文章裡主要探討的是個學術問題,「大數據應用在臨床實務比其他領域來說需要更加小心,因為眼見不一定為憑,必須要仔細地確認因果關係,小心研究偏差,才不會將清白的嫌疑犯誤判為真正的兇手,然後作出錯誤的臨床決策。」

賴嘉鎮教授也勉勵成大學子,透過研究發表積累知識,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這次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藥學系、藥學研究所的黃瑋晴同學,目前是PGY新進藥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簡稱 PGY 訓練),證明台灣年輕學者的潛力與天賦,只要肯努力,通過團隊合作和臨床思考,也會有機會在學術界大放異彩,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上。

最後,賴嘉鎮教授感謝《the BMJ》,這本世界上最為知名與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每一期刊物都受到國際學術界與臨床醫生的高度關注,不僅以其嚴謹的審稿流程著稱,其對醫學領域內最新研究成果的敏銳度也備受醫界讚許。這項研究的全體團隊成員全部都是由台灣的藥學專家組成,並透過學習藥物流行病學方法學,將藥學知識融合進研究方法;期許這次的研究對整個台灣的科研環境,帶來正面的國際關注,同時對成功大學與台灣科研能量的豐碩成果給予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