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線上說書計畫 馬世芳談「歌唱台灣」
2021/7/10 23:02(8/20 13:35 更新)
(中央社台北10日電)中央書局與中央社合辦「週三讀書會-防疫線上說書計畫」,10日舉行第三場直播,由廣播人、文字工作者馬世芳主講,介紹陳培豐作品「歌唱台灣」一書,探索連續殖民下的台語歌曲變遷,以及台語流行歌曲所呈現的庶民面貌。
馬世芳在線上讀書會中指出,大家也許會覺得「我手寫我口」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台語在書寫、表記上一直未能標準化、規格化,很難變成知識分子從事文學創作的工具,但陳培豐認為,台語流行歌曲最大貢獻莫過於以「我口唱我心」的方式,補償、延展、替代了文學的功能,,道盡台灣人的心聲。
陳培豐是中研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歌唱台灣」一書以台灣流行歌曲的角度切入,呈現台灣日治時期、戰後到工業化各時期的庶民生活。馬世芳指出,書中反覆提出一個概念,假如把台語流行歌曲看成是台灣人的自畫像,從中可看見庶民的集體情緒、表情與生活樣態。
馬世芳在會中放數首台語老歌,如由純純演唱的「跳舞時代」,尖銳直接的唱腔,歌詞表達對自由戀愛的憧憬,馬世芳表示,當時的庶民並不會覺得這樣的唱腔奇怪,因為當時民間本來就習慣聽歌仔戲、北管戲,純純的唱腔是大眾熟悉的聲音。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書中還提到1960年代台灣進入工業化時代,當時的台語詞人把日本流行歌改編成適應台灣在地獨特文化經驗的歌曲,如「黃昏嶺」由周添旺填詞,紀露霞演唱,這樣的「混血歌」也變成台灣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馬世芳表示,1945年後,受日語教育的世代,一夕成為失語的世代,台灣人的第一母語「台語」無法成為「我手寫我口」的工具,但「歌唱台灣」一書卻告訴我們一件事,台語流行歌曲「我口唱我心」,替代了文學功能,道盡台灣人心聲。(編輯:張銘坤)11007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