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中國人的幸福感 宏觀與微觀相互矛盾

有些中國人是這樣的,每晚打開新聞聯播,看見國家越來越強、世界越來越亂;轉身和親友聊起食安、房價,又感嘆日子真難。「宏觀樂觀,微觀悲觀」的背後,反映了什麼問題?

2021/1/27 16:12(2/16 19:53 更新)

推薦閱讀

    陸媒界面新聞日前刊登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奚錫燦的文章,提到在年輕人群聚的影片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B站)上,有網友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凡是關於宏觀層面的影片,比如國內的產業升級和國際關係等,彈幕(觀眾即時發送的評論)普遍都是極其樂觀向上的。基本上就是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敵人一天天爛下去。而到了中微觀層面的影片,比如房價或是年輕人生育等等,彈幕普遍又悲觀得不行。基本上不是徹底放棄躺平就是宣洩不滿。」

    奚錫燦是經濟學博士,他認為這種現象正說明了為什麼中國在過去20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每年GDP增速世界無敵,但是高成長的GDP數據和民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之間出現了嚴重背離。

    為什麼有些中國人會「宏觀樂觀,微觀悲觀」?除了經濟層面上的解釋,或許還有不同的答案。待過媒體、30幾歲的鄒先生幾乎是毫不思索就說:「因為宏觀很難驗證啊!」

    這似乎也有幾分道理。除了「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樣具體的事實外,諸如「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實更多是主觀的概念塑造。媒體多報導幾次脫貧成功、抗疫有成的消息,民眾信心不起來都難;概念塑造如果沒有用,中共不會那麼重視宣傳系統,不會精心管控言論。

    曾經是陸生的丁先生說,「宏觀樂觀,微觀悲觀」並不奇怪,中國官方向來都有兩套話語體系。開大會的時候只有「偉光正」(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如果是在沒有那麼嚴肅的場合,就可以稍微說一說問題,比如貪腐、民生、走過的「歷史彎路」等。

    這樣說來,感到悲觀的那一面其實更切身、更真實。也因為它是經過自身驗證的。

    「宏觀是很久遠的事情,你會記得小時候對2020年許過什麼願望嗎?不會吧?」一名在上海出版社任職的朋友認為,對宏觀的看法表達的是一種「態度」,但對微觀環境的變化則是一種「感受」。

    政府給的宏觀願景,不能說沒有意義。受訪者都認為,中國人本來就比較愛面子,國家強大會有安全感,「自卑的另一面就是想揚眉吐氣」;同時,這也是被長期教育的結果,而且這種教育是單一的聲音,對不同種聲音還會有不安全感。

    其實,微觀的感受,有時候難免會影響對國家宏觀處境的態度。

    過去一年,這名編輯從工作上感受到,出版的尺度越來越緊,而且「不知道紅線在哪」。一本已經在市面上賣了多年的藝文類書籍,作者是上海知名作家,書中涉及了文革的歷史,本來要修訂再版,出版社上級指示不許再賣。

    這是當局全面推動「思想工程」的一環,和校園中正加強的愛國主義教育並行著。歷史被擦脂抹粉,記憶在改變樣貌。

    管控悄悄變嚴之外,另一個觀察是疫情下年輕人失業增多。這名編輯覺得環境正在起變化,而且不太妙,「現在不是經常說我們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今年是中共建黨100週年,強調「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制度優勢」的宏觀敘述可預期將會有增無減。對多數個體來說,每天忙於還房貸,面對子女教育與工作壓力等,只要沒遇到房產被強拆、沒親身經歷法治不彰的極端事件,偉大的「中國夢」仍可能扮演生活裡的安慰劑角色。(編輯:楊昇儒)11001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