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先搏感情再看病 兒科醫師送貼紙舉動藏玄機

2019/11/20 13:08(11/20 14: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0日電)兒科醫師總有一秒變出貼紙和孩子搏感情的本事,但爸媽不知道的是,兒科醫師送貼紙這個舉動其實也是診察的一部分,透過觀察孩子拿取貼紙的手勢、動作來了解孩子發育狀況。

聯合國將每年11月20日訂為世界兒童日,台灣兒科醫學會今天舉辦記者會,公布「家長最希望兒科醫師必備的技能TOP5」,揭露兒科醫師鮮為人知的隱性專業及診察技巧。

台灣兒科醫學會常務理事、馬偕兒童醫院院長李宏昌表示,近期曾針對家長最期望兒科醫師必備的技能進行調查,統整出5大重點,首先是準確判斷兒童病況,其次是向家長清楚解釋病因及用藥須知,第3點是親切問診、引導家長或病童表述身體不適的情況與部位,例如以貼紙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說出不舒服的狀況。

第4點是以同理心體諒孩子身體狀況,例如切勿青少年和提及肥胖、減重,容易被青少年誤認為是對他的歧視,應以「體重管理」等溫和字眼溝通;第5點則是開立適當用藥劑量,同樣一種藥物,從嬰兒、幼童到青少年的用藥劑量可能完全不同,絕對不是成人吃1顆、孩子就吃半顆,必須根據孩子年紀、體重、病情等開立適當劑量。

李宏昌強調,兒科醫師診斷的不僅是兒童的疾病,同時也給予心理、情緒上的關懷與照顧,嬰幼兒、青少年的生病病況、病情發展和用藥都和成人不同,診斷過程也無法以單一病徵確認病因,病徵除了來自生理,也可能來自心理層面,透過兒科醫師抽絲剝繭,才能對症下藥。

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表示,有別多數科別醫師單刀直入的問診風格,兒科醫師看診前總會先和孩子「搏感情」,打開孩子心房,為了走進孩子的同溫層,兒科醫師也得適時「追劇」,瞭解時下最流行的卡通,同時具備一秒變出貼紙的本事,都是為了讓孩子放鬆,更願意講出自身不舒服的狀況。

有趣的是,多數爸媽都不知道,其實「給貼紙」這個動作也是兒科醫師診察的一部分。彭純芝說,很多爸媽在醫師給貼紙時總是婉拒,直呼孩子太小、不會玩,實際上醫師之所以給貼紙,除了安撫孩子緊張的心情,同時也在觀察孩子拿取貼紙時的手勢、動作、表情,藉此了解孩子發育及健康狀況。

長庚兒童醫學中心內科部副部主任歐良修表示,除了送貼紙的小技巧,每個醫師也有自己一套診治的手法,舉例來說,孩子因腹痛由爸媽帶來求診,兒科醫師可能會摸摸孩子的肚子找出疼痛位置,但多數情況下孩子往往過於緊張,肚皮也繃得緊緊的,根本無法放鬆讓醫師檢查。

因此有的醫師會用手指輕敲肚子,也有醫師會誘導孩子用力跳躍並給予貼紙或小禮物,透過孩子跳躍狀況以及是否有肚子痛等狀況來協助診斷。

孩子年紀還小,很難表達自己到底哪裡不舒服,父母縱使心疼也只能乾著急。歐良修建議,當孩子身體不適時,應先觀察孩子和平時最大的不同之處,例如進食量、換尿片的次數等,就醫時盡量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更能讓醫師了解孩子的作息及生活狀況。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江伯倫也提醒,18歲以前不論是幼童還是青少年,都是處於發育階段的孩子,用藥上必須格外將孩子發育情形納入考量,建議18歲以前都應看兒科。(編輯:管中維)10811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