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陸生破壞連儂牆事件頻發 學者:反映群體焦慮感

2019/10/11 11:48(10/11 13:09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陸生與反送中專題之二(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11日電)台灣近期屢傳陸生破壞「連儂牆」事件,學者鄭志鵬認為,這種行為反映出部分陸生的焦慮感;而政府也應有統一的處理準則,除了處罰,更應幫助陸生融入台灣的輿論環境。

進入開學季,台灣多所大學陸續發生連儂牆遭陸生破壞、或港生遭陸生威脅的事件。「反送中」的輿論戰場,儼然跨海進到台灣校園。

清華大學日前也有一名來台交流的陸生因撕毀校內連儂牆,而被以「毀損罪」法辦。

關注兩岸青年交流的清大通識中心副教授鄭志鵬認為,即便近期各校都出現相關的案例,但就他觀察,有這樣行為的陸生仍是少數,陸生群體仍具有多樣性,不該把類似的事件指涉到所有的陸生身上。

自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就學,今年已進入第9個年頭,即便以往也曾經歷過「太陽花運動」或「雨傘運動」等大型社運,當時的陸生也並未有如此激烈的政治表態,背後的原因值得探討。

鄭志鵬認為,破壞連儂牆的行為,反映出部分陸生的「焦慮感」,而這種感受又來自3個方面。

首先,他指出,習近平上台後所高舉的「中國夢」,不斷推升中國的民族主義,在經濟蓬勃發展下,中國渴望國際社會的重視和肯定。

然而,當下許多國家對中國的態度卻是相對不友善,這讓一些中國留學生感到焦慮,因此可以看到破壞「連儂牆」、干涉他人意見表達的行為不只出現在台灣,也屢屢在歐美和澳洲等國出現。

其次,他認為「反送中」的爆發,也讓許多台灣人認為「一國兩制」偏離了最初的承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下滑,兩岸離統一的道路越來越遠。

第三,他發現近年台灣學生對「中國因素」的認知有所提高,對於中國以各種方式影響台灣的作法抱有警戒,而這樣的議題一旦在陸生和台生之間討論,就容易針鋒相對。

對於外界質疑破壞連儂牆的陸生,是有組織的「紅色先鋒部隊」,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表示,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的確會有串連、集體行動,但目前在台灣還沒看到相關證據,是否存在還不得而知。

鄭志鵬則認為,社會上的這種懷疑,反映出大家的焦慮。但他不認為需要把這群陸生視為有組織、無法溝通的群體,反而應該去了解他們為什麼感到焦慮、為什麼做出這樣的行為。

對於目前交由各校自行處理衝突事件的作法,鄭志鵬也不認同。他認為,針對這樣一系列的集體事件,教育部應該要嚴肅處理,提出一套處理準則,以免各校的處理出現不協調、掛一漏萬的結果。

沈伯洋也認為,在破壞連儂牆事件發生前,許多類似個案已經在各國出現了,台灣應該要有風險控管的概念,在校園內形成一套處理衝突事件和法律機制的訓練模式,才能防範未然。

移民署長邱豐光近日曾表示,破壞連儂牆的陸生及陸客,未來可能將被限制入境。對此,鄭志鵬指出,許多人認為,學生在學校裡犯錯了,應該能有第二次的機會;若是如此,那就不該只因為國籍,而有差別待遇。

他也強調,除了處罰外,政府在陸生來台時,也應做好相關的輔導工作,讓他們對台灣的輿論環境有心理準備,從而融入校園和社會。

沈伯洋表示,開放的目的是為了交流,而交流的基礎是民主。但如果連基本的民主機制都沒辦法遵守,那也達不到交流的目的、也就失去開放陸生的意義。

鄭志鵬則表示,兩岸的教育交流實際上也是台灣爭取對岸年輕一代理解和認同的方式,因此若以「非黑即白」的視角看待這類事件,升高雙方敵對情緒,對台灣而言也未必是好事。(編輯:繆宗翰/陳家倫)108101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台灣校園反送中衝突頻傳 連儂牆前攻防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