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辭世 生前欣賞亞洲文化曾批台灣公投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26日專電)86歲的法國前總統席哈克今天逝世,他曾任18年巴黎市長、12年法國總統,占法國政治史重要一章。他熱愛亞洲文化,形象親民,但曾出言批評台灣的公民投票。
席哈克(Jacques Chirac)1932年生於巴黎,曾任國會議員、農業部長、內政部長及總理等要職,並於1977年到1995年擔任巴黎市長,又於1995年到2007年擔任總統,卸任後成為憲法委員會成員。
他在政治光譜上屬於中間傾右,是促成人民運動聯盟(UMP)於2002年成立的推手之一,這個右派政黨於2015年更名為共和黨(LR),是目前的主要在野黨。
在1997年的法國國民議會選舉中,席哈克所屬的右派未能取得多數,是他政治生涯一大挫折,之後長達5年,他不得不與左派合作,任命社會黨(PS)的喬斯班(Lionel Jospin)為總理,展開法國第5共和時期少有的左右共治。
2003年,席哈克反對美國對伊拉克出兵,獲得法國人民支持;但2005年,法國人民透過公民投票向歐洲聯盟憲法草案說不,是席哈克政府的又一次挫敗。
席哈克在位期間,致力於援助非洲、永續發展、跨文化對話及促進族群融合等議題,他於1995年下令執行最後一批在太平洋上的核子測試,隔年締約承諾不再進行核試;他決定把總統任期從7年縮短為5年,並促成廢止強制性兵役。
此外,席哈克曾於2004年在法接待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期間,發言反對台灣的公民投票。這次公民投票的題旨是詢問人民,若中國大陸不撤除對準台灣的飛彈,是否贊成政府加強自衛能力。
當時外交部聲明,外國政府無權干涉台灣的公民投票,對此向法國政府表達強烈不滿;還有數十人於台北的法國在台協會前抗議。
席哈克對亞洲文化興趣濃厚,在巴黎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館專門收藏大洋洲、非洲、亞洲文物,正是在他的支持下得以於2006年成立,台灣刺青、紙紮藝術都曾在此展出,博物館的法語全稱其實冠有他的名字,為「賈克・席哈克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Jacques-Chirac)。
席哈克自2007年卸下總統一職後,極少在公眾前露面,不批評繼任者,也不公開針對政局發言。
他卸下總統職位後,曾因巴黎市長任內事務身陷挪用資金、背信等官司,於2011年被判有罪,緩刑兩年,但他決定不上訴,選擇讓法國人民判斷他的為人。
席哈克卸任時,民意支持率還只有30%,並不算高,但他予人積極、親民的印象,民眾一般對他的感覺是比前總統季斯卡(Valéry Giscard d’Estaing)或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親切直率。
席哈克雖是右派人物,卻又帶有左派氣息,他曾說「我當然是左派,我吃酸菜醃肉、也喝啤酒」,他的不拘小節及卸任後的低調讓法國人對他頗有好感,有些服飾甚至把他的肖像印在T恤上,儼然成為一種流行符碼。
根據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2015年執行的調查,63%的法國受調者認為席哈克是稱職的總統;民調機構「輿觀」(Yougov)於2018年的調查也顯示,他是法國人在第5共和時期中最喜歡的總統,僅次於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
席哈克近年數度傳出健康有恙。有些法國媒體提到,席哈克喜歡接觸人群,但很保護私生活,幾乎從不真正顯露生命中的創傷,因此總有一部分是個謎。(編輯:周永捷)10809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