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抗爭北京磨刀霍霍 歐洲為貿易利益謹慎發聲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17日專電)香港抗爭情勢延燒,中國警告不會坐視不管,更調動武警部隊集結深圳。北京磨刀霍霍恫嚇示威群眾,但歐洲在貿易利益及區域合作考量下,顯得謹慎發聲。
香港民眾「反送中」抗議行動進入第11週,警民對峙愈趨激烈,中國國務院港澳辦8月12日表示出現「恐怖主義」苗頭。人民日報同日釋出「大批武裝警察車隊深圳集結」影片。
8月15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說,如果形勢進一步惡化成(香港)特區政府無法控制的動亂,那麼中央政府不會坐視,「我們有足夠的辦法和能力迅速平息動亂」;另指控某些外國勢力煽動香港暴力示威。
相較美國包括總統川普、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甚至前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Joe Biden)都表態關注,歐洲政界顯得謹慎發聲。
雖然約有20名法國國民議會議員關注香港公民運動,他們8月8日透過公開信批評,當攸關世界平衡的重要事件發生、應該有所回應時,法國政治階層的緘默反而相當刺耳。
直至香港警民激烈衝突,擴大至機場停飛以及中國展示武力緊張情勢下,西方媒體廣泛報導北京出手可能性上升,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發言人8月12日表示,英對香港近來的暴力事件感到擔憂,並希望各方冷靜進行建設性對話。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8月14日則呼籲以對話解決問題,並盡一切努力避免暴力。
法國外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8月14日呼籲香港當局重新展開對話,以找到和平化解危機的方法,終結暴力升高局面。
這些國家雖然言語多屬外交辭令,但相較其他歐洲國家起碼有所表態。歐洲近年雖對中國戒心漸高,但在經貿利益及區域合作考量下,仍是多數歐洲國家爭取的市場,多數國家領袖避免公開評論中國。
中國是歐盟第2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擴大商機一直是歐洲的主調,中國已藉「一帶一路」投資取得部份國家國際政治的支持,再加上歐洲重視的「巴黎氣候協定」、「伊朗協議」及反「單邊貿易主義」等項目下,歐洲期待與中國有更多合作,自然不易發出嚴厲批評。
除非香港情勢進一步惡化,短期內歐洲對中國視為內政的香港議題可能會持續觀望。(編輯:林憬屏)10808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