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用小提琴感動 用影片搞笑 陳銳重新定義現代音樂家

2019/7/14 11:34(7/14 11: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古典音樂需要更多的吸引力,我們不能只是一直等著觀眾來找我們

文:趙靜瑜

穿著燕尾服的時候,陳銳(Ray Chen)是一個嚴謹、認真而帶有個人風格的正統音樂家,他在舞台上的時候,眼神與琴藝同樣犀利凌厲;但同時他也是一個知名的音樂網紅,他的臉書加上IG加上YouTube等等,在虛擬世界中有數以百萬計的追蹤者,一個龐大的粉絲群,這些「銳粉」點擊聆聽他音樂被感動的同時,也被他愚蠢搞笑的影片弄得哈哈大笑。

1989年出生的陳銳,是網路世界的原住民,影片就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透過短短的影片傳遞生活日常。他曾經和兩個朋友同時演奏一把小提琴,還把小提琴放在烘衣機裡面烘,結果變小;他也把樂迷送的禮物一件一件在鏡頭中分享,直接發表感言,如果送禮物的小粉絲看見那一幕,應該會直接感動到人生足矣,再無渴求。最新的影片是他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演奏一小段提琴樂曲,然後冷不防作了一個轉身揮弓的漂亮動作,讓弓直接轉開了前面的寶特瓶瓶蓋……。

「我想讓人們微笑或大笑,展現古典音樂家的另一面。」陳銳說,21世紀,觀眾和藝術家之間必須有更深的連結。

1989年在台灣出生,陳銳幾個月大時,父母親就移民澳洲布里斯班,他也在澳洲長大。4歲開始學小提琴,8歲與昆士蘭管弦樂團舉行自己生平首次音樂會。陳銳表示,他一開始不知如何演奏小提琴,於是拿起玩具吉他加上筷子,就這樣與小提琴「玩」了起來。

15歲時進入寇蒂斯音樂院,19歲就拿到英國曼紐因青少年小提琴比賽首獎,隔年20歲拿到比利時伊莉莎白女王音樂大賽冠軍,這是是全球樂壇最大的小提琴比賽之一,也是學小提琴的學子非常希望獲得的大獎,參加人數最多,演奏曲目也相對繁複,陳銳以優異沉穩的技巧和音樂性獲得首獎,自此拿到了通往世界樂壇的通行證。他先在索尼唱片簽下全球片約,兩年前跳槽福茂唱片,30歲的他現今已是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

技巧純熟,音樂也充滿當代生命力,「現在樂迷的選項真的太多了,我們必須建立起跟樂迷之間的關係。」陳銳的光芒不僅僅是比利時伊莉莎白國際小提琴大賽冠軍,更重要的是他重新定義了21世紀的古典音樂家。

透過社交媒體的大量訊息,陳銳與古典樂迷產生高黏著度,追蹤他的粉絲已經超過數百萬,累積接觸網站人次更破億,他將精湛音樂才華傳遞給全球觀眾,也不吝用社交媒體將自己的人生分享給大眾。社交媒體上的成功,讓他成為藝術家與觀眾互動的先驅者,成為第一位被義大利最大的出版社RCS Rizzoli(Corriere della Sera,Gazzetta dello Sport,Max)邀請撰寫生活部落格的音樂家。陳銳也曾經在時尚雜誌Vogue上發表文章,他開始設計自己的小提琴盒,也透過影片音樂激勵年輕一代的音樂學子。

陳銳表示,社群媒體可以拉近他與樂迷的距離,「我來到台北,可以讓台北觀眾知道我到了,我到了美國演出,台灣樂迷也可以知道我的近況,我在努力的曲目是什麼」。

陳銳說,大家都覺得古典音樂家很嚴肅,但古典音樂家是很有趣幽默的一群人,大多數觀眾不會認識到這一面,「就像我們不會選擇去看一部演員不認識,導演沒聽過,劇情不知道的電影一樣」。陳銳說:「我希望我做的是要給樂迷一個跟我們一起去認識古典音樂的好理由。」

20歲就拿到大獎,陳銳已經很習慣眾人的注目,他讓一般人看見音樂家的日常,但他同時也讓外界看見,要成為一位能上得了檯面的音樂家,背後要付出多少小時的練習。

陳銳說,在他學琴的過程中,「我常被告知可以作做什麼,不能做甚麼,比如說貝多芬就要演奏得像貝多芬,對古典音樂人來說,這是一條非常狹窄的路。」這些短片可以說是陳銳鋪墊的心靈加油站,他直接對著鏡頭說話,然後成為短片播出,這些積累的影片給了許多年輕的古典音樂家對抗獨奏表演壓力的勇氣,也讓大家知道,在網上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好好表達自己,「我想用影片告訴那些正在學習樂器的年輕學子,你們正在經歷最困難的時刻,然後,你並不孤單」。

陳銳認為,一般媒體多是藝術家單向向樂迷發出訊息,但他認為,好的社群媒體可以讓觀眾也直接回應藝術家,「更好的狀態是觀眾可以開始彼此溝通,互相理解,這就是我努力實現的目標」。

在過去,藝術家來到一座城市演奏,然後接受報紙或電視台一、兩個採訪宣傳,音樂會結束之後,音樂家就離開又巡演到下一座城市,這一離開又消失個兩年,「但現在透過社群媒體,無論你身在何處,都可以接近你的樂迷,彷彿你不曾離開」。

陳銳說,古典音樂需要更多的吸引力,「我們不能只是一直等著觀眾來找我們,為何不給人們可以理解古典音樂的機會?」陳銳直言,音樂圈中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培養新觀眾不是他們的責任,「我不知道該說什麼,也許因為現在的還有一些來自上一代的樂迷。但可以確定的是,短短幾年內,每個人都會離不開網路」。

問他是怎樣的動力驅使他把自己的生活與音樂攤在全世界面前,他很認真地說:「這就是我們這一代的音樂家應該,也一定要做的事。」像個過動兒,卻又那麼陽光帥氣,笑起來就像擁有了全世界。

(全文取自文化+雙週刊第39期「擁抱科技 音樂家變網紅」,7/15出刊)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