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走一條公部門沒走過的路:設計美學如何翻轉新竹市

2019/5/5 11:5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城市美學的作用在於讓市民的生活得到療癒和幫助,除了增添美感,也能內化改變行為

文:鄭景雯

台灣四面環海,但人們與海的距離卻非常遙遠,往往在海岸沿線看到的第一排風景,經常是一顆顆又大又重的消波塊。這個被暱稱為「肉粽」的消波塊,過去被認為可讓海岸不受到海水侵蝕,然而近年來有專家研究指出,消波塊不僅是破壞海岸生態景觀的殺手,海岸線也沒因此退縮,有不少縣市府為了消耗工程預算,可以不斷地把消波塊丟進海裡,不僅浪費納稅人的錢,還把海灘搞得不倫不類,破壞美感,還讓民眾失去與海親近的機會。

在多數縣市府以為只有「肉粽」能保護海岸,又想不出其他治本之道時,去年新竹南寮漁港卻因為消波塊而出名。

新竹市政府為了讓新竹漁港轉型為觀光漁港,重新把做為抵擋海浪沖刷堤防的消波塊,改用原生大石塊,製作成一層又一層的石梯,從高空中俯瞰有如美麗的魚鱗。這個被稱為「魚鱗天梯」的景點,去年改建後意外爆紅,還成為IG打卡熱點。

新竹從去年南寮大道完工開通後,民眾可將車子開往漁港內的停車場,不管步行或騎自行車,可盡覽新竹漁人碼頭親子沙灘、魚鱗天梯、國際風箏賽等美景,體驗升級版的新竹漁港風情。根據新竹市府2017年8月到2018年7月調查,新竹漁港創下一年416萬人次遊覽紀錄,成為竹市最多人到訪的觀光景點。

相較過去漁港堤防較高,民眾走在堤防內幾乎看不到海,觀光客也少之又少,如今民眾可坐在「魚鱗天梯」看夕陽,還能隨著延伸的階梯親近海岸景緻。這樣子的設計也替代了傳統的「肉粽」,兼具保護海岸和促進觀光的功能,讓人離海的距離更近,也與醜的距離遠了一點。

新竹市的重大建設會報 扭轉公共工程設計的開始

美或醜的定義很難評斷,不可否認,多數人會喜歡看見美的事物,也會喜歡展現出美的一面。新竹市的美學革命,關鍵在於新竹市長林智堅上任的這幾年來,從公共工程的設計開始,做出很大改變。

星期一下午,新竹市政府依照慣例召開「重大建設會報」,會議室聚集了20、30人,大夥圍繞著建築模型,各個面色凝重,你一句、我一句地爭辯、討論。這場會議通常舉行一整天,有時下午1時開始,踏出會議室已經是晚上9時,馬拉松式的會議,在公家單位很少見。

這場會報出席的人員,從林智堅、市政顧問到各個公共工程相關的局、處長、承辦人員,只要星期一開會,幾乎沒有人缺席。

事實上,重大建設會報過去並非慣例,從林智堅上任後才成為新竹市府的「日常」。林智堅說,「建築師和公務同仁因為語言不同,容易產生不信賴感。」透過每週一的會報,優化行政程序,縮減文書往來,直接面對面溝通、解決問題,「大家從互相摩擦到越來越熟,也從不信任到非常相信。」

會議召開初期,拋出問題的多半是市府員工,「這樣不會有安全的問題嗎?」、「這樣維管會很麻煩。」有時建築師、設計師和公務員的意見相左,林智堅也會希望同仁們能尊重專業,給予設計師最大的信任。

民間的業主一般平均會撥總工程費的15%作為設計費,目的就是要「尊重專業」。但公家機構卻時常干預設計,新竹市政顧問、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俊雄說,「最大問題在於,(公家機關)腦袋裡想要穿Armani,但口袋裡只能買得起NET。」

公部門總是希望能做到精品的等級,經費卻只有能做出平價品牌的規模,最後往往是寫得一手好標案的劣質廠商得標,最後執行時完全做不出來,只能藉由不斷提出設計變更增加預算,品質卻沒提升。

王俊雄舉新竹市經國綠園道為例,起初市政顧問看了先前得標廠商的案子,規劃出美麗又蜿蜒的曲線型設計,然而這個看似融入美學的設計,卻被王俊雄打槍,「這些曲線很漂亮,但以口袋有的預算來看,要做出這些設計是不可能的事。」

王俊雄透過「重大建設會報」提議,把這些曲線拉直,鋪一個又直又平的人行道就好,簡單做好一件事情,就能讓市民享有舒適又愜意的生活品質。

走一條過去公家單位沒走過的路

儘管林智堅最常對市府同仁說,「只要能開始,就有改變」,專業建築師給的建議也經常有道理,但對公務員來說,要執行起來卻不見得容易。

負責改建「幸福廣場」、「護城河公廁」的新竹市都市發展處都市設計與開發科科長陳昭蓉表示,起初市政顧問、實踐大學助理教授林聖峰提出,要把「幸福廣場」的地面用紅磚鋪成正圓形時,當下所有人都傻眼,「畫起來很容易,現場施工沒有人會做,面臨3次流標。」

之間陳昭蓉一度希望林聖峰可以改成直式鋪法,但林智堅卻擋在林聖峰前面說,「我們就要這樣做,就是要支持設計師。」市長的決定讓陳昭蓉壓力頗大,忍不住在內心吶喊,「美學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只要讓市民好走、不滑,有這麼需要堅持美學嗎?」

隨後,好不容易說服了營造廠商投標,但廠商卻不會施工;或許是神明聽見陳昭蓉的吶喊,最後是林聖峰發明了一套特殊工法,先把水波紋圖形模具化後,在地上噴漆,然後逐一為11萬塊陶磚編號,工人只要跟著地上的噴漆,再把紅磚立著排列。

面積不大的「幸福廣場」,光是設計就花了1年多,施工7個月,其中有5個月都在排磚。好不容易完工,工程驗收時,營建署看到這樣創新的施工法,不但沒稱讚,反倒還說「施工法錯誤」。陳昭蓉只能一一解釋,好讓營建署理解,新竹市在走一條過去公家單位沒走過的路。

只會做公園?堅持從小處做起讓市民有感

以往提到新竹市,立刻聯想到竹科、貢丸、米粉、九降風,除此之外,新竹似乎沒有別的特色。身為新竹人的林智堅,有感於新竹變成「路過、經過的城市」,逐漸失去光彩,但新竹市民每年卻為國家創造很高的稅收,「但卻沒有得到好的居住環境,」這點讓他有些不平與感慨。

因此從2014年林智堅上任後,先是從小的公園綠地設施改善做起,王俊雄表示,城市裡的建設,要有80%是讓民眾感覺到舒適、愉悅,「簡單又沒有負擔的美」。然而多數的縣市首長們,卻喜歡把重心放在要花很多錢、花時間的20%大型建設,這樣的政績雖然顯著,但市民卻無感。

王俊雄認為,城市美學的作用在於,「讓市民的生活得到療癒和幫助。」這幾年新竹市的建設從小而大,從公園綠地開始改造起,期間林智堅還曾被用嘲諷的口吻笑說,「你只會做公園。」

林智堅沒生氣,反倒引用日本社造大師西村幸夫的話,「城市空間改造要一群人共同感覺、思考、行動、創造、交流並且感動。」他說,「如果有親身經歷改造公園,會知道那很困難。」

林智堅估算,光是他上任後發包出去的公共工程就有700多件,工務處的業務量比以往增加了3倍之多,現在走在新竹市,不時可看到特別設計的清新白色公共工程施工圍籬,林智堅笑說,「科長都知道,『只要開始,就有改變』」,不少人也曾想說服他,改用更簡便、容易的方式執行,但林智堅還是堅持美學的重要性。

堅持做對的事辛苦總是有代價

改建期間,時常有市民唱衰林智堅,認為「做沙灘只會成為貓狗大小便的地方」、「要讓漁港長草完全不可能」、「隆恩圳的水草護欄不安全,小朋友會掉下去」。傳聞以訛傳訛,就連市府員工也被影響,一度也用同樣的話語反問林智堅。

面對質疑,林智堅選擇傾聽市民的聲音,更要同仁戴上工地帽,走一趟工地,「設計師做的規劃有他們的創新,未來都會成為吸引市民的亮點。」林智堅口氣篤定,「我敢這樣說,因為我很常去工地,我知道規劃團隊做的都非常安全。」

辛苦總是有代價,去年新竹市府在台灣景觀大賞中獲得「都市景觀治理獎」,「幸福廣場」、「新竹公園麗地園林空間」、「隆恩圳藍帶親水空間景觀工程」、「香山溼地賞蟹步道」、「新竹漁人碼頭」、「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都獲得2018第六屆台灣景觀大賞肯定,林智堅也獲得今年國際景觀大賞提名,將代表台灣參加「亞太區景觀建築傑出人物賞」。

設計翻轉城市也拉近政府與市民的距離

負責管理新竹市大、小公園的城市行銷處觀光工程科科長游蘭英表示,她到新竹市府六年半,剛任職時,新竹許多戶外空間設施都損壞,一般地方政府對於維管的經費編列少,起初她有接不完的修繕電話,六年半來,逐漸把該修的設施修完,也整建不少公園,也得到市民的肯定。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回,幾位身心障礙小朋友的家長到辦公室找她,感謝公園的改建,這些設施讓小孩有地方去,讓情緒變得安穩,「那天我第一次覺得,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設計不僅翻轉城市,也拉近政府與市民的距離。

新竹市工務處土木工程科科長葉時青表示,「如果事情一開始的源頭沒有好的設計,就沒有美好的想像。」這幾年新竹市府也提高誘因,在符合採購法的規範下,把設計費提高。過去公家單位只願意給2%到3%設計費,新竹市提高到最多10%的費用,雖然還是比民間平均15%的設計費少,但至少能吸引優良的設計師參與投標。

重視設計美學也能改變行為模式

這幾年新竹市重視美學,到底改變了什麼?陳昭蓉用「護城河公廁」來回答。

她說,「在還沒覺得設計很重要之前,會覺得公廁隨便做就好,但市長卻要求要裝免治馬桶,」在擔心馬桶座會被偷的前提下,陳昭蓉不但先備好6個馬桶蓋,還準備好6個一般馬桶,「只要被偷過一輪就換一次,再被偷一輪,就換成一般馬桶。」然而這些備品到現在完全沒派上用場,「一個馬桶蓋都沒被偷過。」

陳昭蓉笑說,「看到這樣美的東西,行為就會改變,市民的水準是可以被期待的。

(本文取材自文化+雙週刊第34期「我們與醜的距離」,5/6出刊)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