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天文研究環境雖好 李悅寧更願返台任教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20日專電)來自台灣的李悅寧「棄醫從天文」,在法國取得天文與天文物理博士學位,結束博士後研究將返台任教。她說,法國研究環境雖好,但她更喜歡台灣的生活,在台所享待遇也不比法國差。
李悅寧畢業於台中女中,原本在台灣大學雙修醫學系及機械工程系,大五那年到法國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當了一年交換學生後,決定自台大休學,轉到法國攻讀天文。
她在巴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大學期間,她幾乎每個暑假都投入研究活動,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去了加拿大多倫多的數學研究所,大三升大四的夏天去了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大四升大五的暑假在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進行專題計畫,當時就決心轉換跑道,本想結束在法交換學程後返台考研究所,但正好有機會直接在法國讀下去,就繼續留在巴黎。
2017年,李悅寧取得巴黎第7大學(Universite Paris Diderot)天文與天文物理博士學位,之後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PGP)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她即將返台,預定9月起於台灣師範大學任教。
她說,教書會是一部分工作,師大給她很大的空間,能有彈性地利用時間和經費繼續自己的研究。
李悅寧的博士論文題目與星團形成相關,目前從事的研究是透過數值模擬,計算太陽系早期形成時的過程和條件,未來研究也會偏重早期形成的星團。
一般來說,法國的薪資水準比台灣高,但李悅寧認為,在法國當教授的所得並不算高,而且她除了師大教職之外,還獲得科技部核定為愛因斯坦計畫得主之一,每年有新台幣500萬元研究經費,待遇不比在法國差。
再者,法國的研究環境雖好,但在生活上,她感覺還是台灣更舒適,「例如治安,我一個人在台北到處亂晃也覺得沒關係,在法國好像就需要多想一下」。
李悅寧從交換學生到博士後,一共在法國待了7年,她觀察到法國人比較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遇事會思考如何處理,而不是自己吃悶虧就算了,這是與台灣的文化差異較大之處。
至於國際交流環境,李悅寧相信在台灣並不受限。她說,巴黎確實是天文研究重鎮,有上千名各國研究人才齊聚;回到台灣,能遇到的同儕較少,但天文是非常國際化的領域,跨國合作和交流都很多,「主要是自己要主動一點」。
說到天文,近期最引人關注的消息就是第一張黑洞照片呈現在世人眼前。
李悅寧認為,這是很大的突破,「看到以前沒有看過的東西,雖然看得不很清楚,但不清楚也就告訴我們這東西到底有多難」。
她說,黑洞與她的研究本身雖然無關,但「天文有趣之處在於它是很廣泛的學科,有很多子領域,大家做的事都不一樣,對我來說都很新鮮」。
29歲的李悅寧學經歷輝煌,能在醫學、物理、天文學科之間遊走,而且頗有成就,有些人在社群網站上談到她,自然冠上「天才」兩字。
「大家各有專長,我只是很會念書而已」,她說,求學路上,遇到許多老師給她鼓勵和機會,讓她一路順順利利,雖偶有猶豫,但大致上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非常幸運。
李悅寧覺得自己是「學習型」人,很會讀書,卻也有很多不擅長的事,例如運動、社交,或是有組織、有系統地發表言論。
因此,對她來說,往後的教職會是一項挑戰,好在她這學期在法國已開始帶大學、碩士班學生,能從中吸收經驗。
擅長念書的李悅寧,人如其名,休閒也偏靜態,並不特別喜歡旅行,笑稱自己「不怎麼精彩」,平時除了工作,通常會閱讀或拉中提琴。她以前在台大曾加入交響樂團,也許回台後會再度參加樂團活動。(編輯:高照芬)10804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