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疑涉掠奪性期刊會議 科技部3個月內追查
(中央社記者劉麗榮台北27日電)「掠奪性」出版集團主打快速發表,引誘有升等壓力的學者投稿騙取費用外,還舉辦學術會議詐騙報名費及政府補助。科技部表示,將花3個月時間調查,未來將註記黑名單不再提供補助,並將行文提醒教授避開陷阱。
根據「研究誠信提升計畫辦公室」解釋,「掠奪性出版」(predatory publishing),指的是出版商以獲利為目的,以不透明的方式讓作者誤會他們是正當出版社,謊稱有專業編輯、同儕審查等吸引作者投稿,但只為了收取昂貴的費用。
天下雜誌報導,114所大學教授涉入疑似掠奪性期刊和會議,不少人拿科研預算去參加國際會議。
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今天在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時指出,牛津大學期刊認證17個掠奪性集團,4個在台灣,而且科技部的TSSCI(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評比中,掠奪性期刊IJBI(國際商業與資訊期刊)竟然評比通過,台灣大學有20篇論文也在掠奪性期刊發表。
他追問科技部,台灣到底有多少學者拿納稅人的錢參加這種學術會議騙補助,讓台灣學術在國際上蒙羞。
科技部長陳良基說,掠奪性期刊共有8000多本,現在沒辦法一一指名哪些是掠奪式期刊,但科技部會列出包括未經嚴謹審查、評審機制欠缺同儕等標準,在一、兩個月內行文,提供各校參考,以提醒教授避開陷阱。
他說,各國對掠奪式期刊的作法,只有瑞士由政府發聲明,清楚表明立場,科技部也將仿照此模式,對學校正式發文。
陳良基會後受訪表示,如果有騙取補助等行為,「這是我們最在意的」,一定會徹查,希望能在3個月的時間內,提出完整報告。科技部官員補充,正在追查國內類似集團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未來也會列出黑名單,有「不好紀錄」的學者再主辦或協辦類似會議,都無法再申請補助。
有學者向中央社記者表示,近年來國內外盛行的「掠奪性研討會」,不僅沒有印製與會學者書面資料,也沒有研討會主持人,而且發表論文的領域混雜,甚至還有學者花錢報名,準備發表論文,但到了現場才發現根本沒有舉辦研討會,「是一場騙局」。
這位學者說,台灣學者有升等壓力,但如果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要花長時間來來回回審查,因此有些學者就會「以量取勝」改投其他份量沒那麼重的期刊,因此會被「掠奪性期刊」快速審閱、快速發表的特點吸引,但被刊登在劣質期刊之後,恐影響學術名聲。
根據天下報導,與老牌知名期刊不同,疑似掠奪性期刊的共同特質就是OA(Open Access,開放取用)。2000年前後,OA運動的出現是為了對抗收錄權威期刊,但後來被不肖業者發現有利可圖。於是標榜學者付費參加研討會,發表的論文可收錄在期刊的手法,開始崛起。(編輯:楊凱翔/林孟汝)10803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