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中藥救逾百童 澎湖70年中藥房剩他苦撐
搶救中藥房專題2(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12日電)老師傅陳金生70年前在澎湖開設金生堂藥舖,靠中藥救活上百名孩子,人潮絡繹不絕,如今鐫刻的招牌依然清晰,卻只剩年近60歲的兒子獨守老藥舖,感嘆哪天他不在了,店也就沒了。
位於馬公市最南端山水里一處三合院的「金生堂藥舖」,是1890年以硓古石材搭建而成,1947年由陳金生創立「金生堂藥舖」,守護山水里居民健康超過數十個春秋,也見證澎湖中藥房的百年興衰,如今由小兒子陳八龍接手。
陳金生1916年生於澎湖,13歲時赴台南向開立中藥房的叔叔學習書寫,一心想傳承中藥技藝的叔叔,索性將陳金生視為徒弟,告訴他若要學寫字、一定要先學習藥方,從認識藥材學起,漸漸學出興趣。
陳八龍告訴中央社記者,那時身為中藥房學徒可不輕鬆,早年沒有機器,磨藥粉都得靠人力,先把藥材放進像船一樣的「藥船」裡,再用雙腳用力推動石造的碾輪,沒磨好就是一頓打,熬了10多年終於出師,重返澎湖。
陳金生回到澎湖後並沒有馬上開設中藥房,而是好一陣子在打魚,直到有一年天狗熱(即登革熱)突然在澎湖引發大流行,大批村民染病卻無醫師可治,陳金生替村民看診開立藥方,許多人的病就此好轉,「金生堂藥舖」就此誕生。
陳八龍回憶,在以前醫療不普及的年代,澎湖的醫療資源更是貧瘠,因此父親不只賣中藥也替居民看病,救活上百名孩子,在鄰里間可是「響噹噹的人物」,大家都很尊敬他,每天早上一開門,看診、抓藥的人從三合院最深處一路排到門外。
半夜孩子身體不適,許多父母不知上哪找醫生,也會到藥舖敲門,父親總是二話不說、騎著腳踏車就出去看病,幫忙抓個筋、開個藥,讓孩子好睡,也讓父母放心,即便家境貧困付不出看病錢也不介意,因此不時有患者上門送來剛捕撈到的漁獲表達謝意。
陳八龍笑說,有一次哥哥和鄰居孩子打架,對方的長輩得知是金生堂藥舖家的孩子,帶著孩子到家中向父親賠不是,並訓斥孩子「你今天能站這裡,都是有他們家的爸爸」,村民對陳金生的尊敬可見一斑。
父執輩傳下來的治病秘方也令他印象深刻,記得以前有患者扁桃腺發炎,「用藥粉一吹就不腫了」,又或是有孩子的舌頭下面又長了小舌頭,只要將特定的藥粉敷上,小舌頭就會漸漸不見,這些秘方他至今仍留著,卻已無用武之地。
老房子即便歷經百年風霜,鐫刻在門楣上的「金生堂藥舖」仍清晰可見,陳八龍語帶驕傲地說,「這種刻在牆上的中藥房招牌,整個澎湖大概找不到了」,大門兩旁刻著叔父親筆提的對聯,寫著「金橘井中宛然妙藥,生林杏內無異靈丹」,彷彿能見到往日榮景。
店裡的木頭長椅、原木打造的百草櫃,處處透露著歲月的痕跡,陳八龍說,這些用具從中藥房創立至今從未換過,「以前還有古董商看上這百草櫃,要用新的跟我換,我都不要」。
說到這裡,陳八龍嘆了口氣說,現在看病太方便了,會吃中藥的人愈來愈少,政府也沒有作為、放任中藥沒落凋零,只會三不五時來檢查有沒有賣禁藥,曾經人潮絡繹不絕的百年老厝,「現在3天沒有一個人」。
以前父親可以靠著開中藥房養活一家8個孩子,如今一個月連5000元都賺不到,別說是養家了,連養活自己都難,「怎麼敢叫兒女留下來接班」。
年屆60歲的陳八龍說,他從小就在家裡跟著爸爸學中藥,從未離開這個家,習慣了中藥房的味道,也懷念父親冬天燉的藥膳湯,他之所以撐著這家店,只是不願意父親的招牌在他這一代消失,但也擔心「哪天要是我不在了,這家店也就沒了」。(編輯:陳清芳)10801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