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經濟結構最難喬 中美經貿爭議癥結一次看懂

2018/12/1 14:03(12/1 17:05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1日電)川習會經貿磋商重點預計將包括中美貿易失衡、中國市場開放、經濟結構改革等。分析認為,中國將堅持「改革步調不被左右」的原則,在涉及經濟結構改革問題上,難有重大讓步。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將於當地時間12月1日晚間在阿根廷登場的20國集團(G20)峰會後,就貿易戰議題進行溝通。

盤點過去中美貿易戰的熱點議題,包括中美貿易失衡問題、擴大中國市場開放、促使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等。其中,經濟結構改革的內容廣泛,主要包括中國屢遭質疑、有礙公平競爭的「國家資本主義」行為。

從雙方過去數月的交涉來看,北京對於貿易失衡、擴大市場開放要求已陸續做出回應。然而,經濟結構改革部分,卻遲未見北京做出具體讓步。

1、中美貿易失衡

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美國對中國存在高達逾3750億美元貿易逆差,這當中,中國對美出口貨品價值約為5055億美元,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金額則為1300億美元。

巨大的貿易逆差觸發關稅戰,成為中美貿易戰的起手式。美國自7月6日起已對中國祭出3波懲罰,加徵10%至25%關稅,涉及2500億美元中國產品。

做為反擊,中國也對美國加徵5%至25%的關稅,涉及美國產品規模為1100億美元。由於中國是順差國,11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形同傾盡所有氣力,在關稅戰上已無法「以牙還牙」。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表示,對中國來說,貿易失衡算較表層、容易解決的問題,中國已有所反應。11月在上海登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對外宣示中國肯「多買」的意願。

而早在2017年11月川普訪問中國時,中美企業曾簽署總額超過2500億美元的商貿合約和雙向投資協議。中國一口氣向波音(Boeing)採購300架飛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拿到120億美元大單。

2、擴大市場開放

中國在許多領域對外資准入、持股比例予以限制,美國駐北京大使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就曾表示,市場開放問題是中美之間的分歧之一,並說美國希望看到關於中國市場開放的具體時間表。

關於市場開放,中國已不斷釋出訊息,根據「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內容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清單長度由63條減至48條,在鐵路、證券、汽車製造等22個領域祭開放措施。

降稅也是對擴大開放的回應。中國自7月1日起降低民生消費品稅率,品項包括服裝鞋帽、廚房用品、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及水產、護膚、美髮、化妝品及部分醫藥健康類產品,最多降了逾12個百分點。

在汽車產業方面,同樣自7月1日起,將稅率分別為25%、20%的整車關稅降至15%,降稅幅度分別為40%、25%;將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汽車零組件關稅降至6%,平均降稅幅度46%。

3、中國經濟結構改革

中國長久以來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特色在於由政府主導經濟和國企,以致外資、外商難以和「國家隊」匹敵。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曾發話,北京必須承諾對國內經濟結構改革採取行動。

但這點北京至今沒有具體回應。李淳認為,這方面對中共來說很難改變,特別是中國現在還出現「國進民退」論,若這樣的態勢確實存在,間接表露了中國對經濟結構改革要求的態度。

李淳說,有別於貿易失衡與市場開放這兩大項,經濟結構改革是最難的,不單關乎中國經濟發展,也挑戰了中國的意識形態,根本牴觸中國國有化、國家主導經濟的既定政策,將牽動中國的政治穩定。

中國堅持自己的改革節奏和進程

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經濟結構改革要求,中國媒體與學者多次對外表示,中國應保持戰略定力,繼續按照既定部署和節奏。

李淳指出,這意味中國不能接受自己受其他國家的影響而改變在經濟結構改革的時程與議題安排。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它們的態度向來即是如此。

他表示,從這次川習會可能觸及的幾個大方向來看,一旦美國就經濟結構改革上對中國提出具體要求,包括在政府補貼行為、技術竊取等細項做出改變,雙方將很難對焦。

中美在智慧財產權的攻防由來已久,中國很多時候呈現矛盾的狀態,一則以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來換取先進經濟體對中國的好感,卻又在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過程對此無視,甚至強迫外企技術轉移。

「中國製造2025」之所以令美國忌憚並予以打擊,很大程度是對中國保護智慧財產權發出質疑。根據301調查,「中國製造2025」設下市占率、自主化率等指標,手段可能就是要求美國公司技術轉讓。

從過去經驗來看,中國的政治穩定就是奠定在政府的各種控制下,當然包括經濟控制。如果中國政府被美國壓迫,在經濟上要退場、介入市場程度要大幅降低、轉變政策方向,將令北京擔憂自身失去控制力。

幫川習會打分數

這場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領袖會面,將決定中美貿易爭端後續是戰或和,初步有兩個最直接的觀察點。

首先,美國方面有意將第3波對中國祭出的2000億美元產品關稅由10%調升至2019年1月1日起的25%;其次,川普曾說,考慮另外再對267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10%或25%的關稅。

如果這次談判結束,美方收回前述任一上膛的「子彈」,即給予貿易戰和緩契機。

李淳認為,很難單就這次的川習會評斷磋商是否成功,但川習兩人睽違一年再次會面,顯示雙方至少又願意談了,然而這只是開始,具體成果可能僅有「雙方同意繼續對話」。(編輯:陳家倫/繆宗翰)1071201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