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專欄 東協跳脫地緣政治泥淖 區域經濟整合是關鍵
中央社駐新加坡特派員黃自強/11月18日
東協峰會閉幕,大國拉鋸戰並未消停,不僅南海局勢未解,中美貿易戰也沒有轉機,東協試圖透過多邊主義的團結安定牌解套,尋求區域經濟整合,盼跳脫地緣政治詭譎變局。
東協國家人口超過6億,東協經濟共同體更是僅次中國與印度的第3大市場,在全球政經體系中重要性不言而喻,除龐大商業利益外,南海議題更有重要戰略意涵,這讓東協重要性逐年攀升。
第33屆東協峰會與系列峰會從11日起為期5天。不過,今年無論是東協個別與美國、俄國、中國、日本、南韓舉行峰會,多邊參與的東協加三峰會(APT)與東亞峰會(EAS),乃至東協與印度及澳洲非正式峰會,關鍵主題仍是區域經濟整合。
包括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代表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人均出席峰會,連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都首度率團與會。新加坡媒體甚至稱這次峰會是與會領袖最多的會議,頗有武林門派「華山論劍」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各國領袖也不乏穿梭進行合縱連橫的雙邊會議,顯見中美貿易衝突與南海局勢仍難有共識的煙硝味十足。
新加坡雖剛卸下輪值主席國並移交泰國,但今年峰會訴求韌性團結與創新求變,意味著東協內部分歧難免,尋求東協區域經濟整合仍是最大的共識基調。
不過,中美貿易戰火延燒影響,對峙衝突加劇,連帶導致南海局勢複雜化,中國力推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再度延宕,成為今年東協峰會未能錦上添花的最大「罩門」。
南海行為準則(COC)在這次東協峰會中依然沒有交集,即使李克強宣稱希望在3年內完成準則磋商,輪值主席國的李顯龍仍認為「接下來的談判是複雜並具有挑戰性」,凸顯欲完成讓各方都滿意的準則談判,將是後續談判的最重要關鍵。
熟悉區域安全局勢的台灣軍事分析員楊于勝分析,參與峰會的彭斯說明「南海不屬於任何國家」,強調維持航行自由原則,印太區域容不下帝國與侵略行徑,美方的強硬態度或立場宣示,是否造成一定程度反效果仍待觀察。
他指出,東協國家固然對中國在南海填海造陸感到憂心,但除了南海沿岸國家的主權與安全利益外,東協仍在意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這也讓東協主席聲明中並未直接點名中國,僅間接提及已注意到填海造陸和活動引發的關切行為,不僅損及信任與信心,加劇緊張局勢,可能破壞區域和平與穩定。
另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依然膠著,未如預期今年底完成實質談判,目前20個章節中雖完成7章節談判,但能否如同李顯龍說明有機會明年完成談判,讓長達多年的談判畫上句點,其實仍有變數。
熟悉這項協定的星國智庫學者原就對談判進度抱持保留態度。另外,布拉格中歐政治經濟研究所所長鄭宇欽指出,中國雖是這個協定成員國的最大經濟體,但談判成員國受中國廉價商品、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力等利空因素籠罩,加深談判疑慮。
東協峰會未錦上添花,李顯龍仍以輪值主席國身分盼維持多邊自由開放貿易體系,回歸峰會訴求主題基本面,要以東協成員國集體發聲力量,強化東協經濟體地位。
不過,東協內部成員國政經發展仍有落差,如何整合消弭內部歧見,更是當務之急。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不僅強調中美貿易戰可能產生保護主義的骨牌效應,也直接挑明自由貿易必須是公平貿易,否則淪為新殖民主義或其他國家支配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簽署跨國和電子商務合作協定,就是一個試金石,有意讓東協成為重要商務平台,利用互聯網市場的快速成長趨勢,強化電子商務潛能吸引外國業者進駐,建立區域經貿整合。
除此之外,因應數位經濟時代來臨,數位化技能是東協峰會積極推動的人才養成重點,推動東協各成員國數位化人才的基礎建制工程,讓東協立於不敗之地。
這次的東協峰會固然仍通過多項諸如智慧城市等相關架構,大原則方向仍是要維持東協的核心主體性,建構東協成員國集體發聲的整體力量,扮演區域整合或安全的重要角色。
但如果未解決各自會員國發展落差,以團結創新求變的東協作為區域經濟整合解套模式,就難以跳脫諸如南海爭議、抑或保護主義衝擊等多重地緣政治挑戰,有可能陷入零和困境。(編輯:陳惠珍)10711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