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卡關 始末一次看懂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5日電)填補非核家園電力短缺重要拼圖-大潭電廠擴建,因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差案卡關,工程已延宕一年多。行政院長賴清德今天表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後若供電足,可評估停建深澳電廠。
位於桃園市觀音區的大潭電廠,是台灣北部地區最大單一電廠,發電所需的天然氣,以36吋海管經由通霄轉輸中心再輸送到電廠,全長130公里,最大供氣量每小時900公噸。
大潭電廠滿載發電時能供應北台灣1/3用電,新竹以北有8成的工業用電,包含台積電等國際科技大廠的供電也全靠它。大潭電廠目前每小時需求量為600公噸,加上其他民營電廠(IPP)等需求,已經滿載。
核一、核二即將除役,為了避免缺電,也為解決台灣北部地區長期缺電,導致南電北送的常態狀況,台電大潭電廠規劃增設8、9號2部天然氣發電機組,每小時將再增加216公噸的天然氣需求。
因此,中油選在桃園觀塘工業區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滿足新增的天然氣供應需求,透過北、中、南分區供氣管網相互備援,降低供氣成本及風險。
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預定興建4座、16萬公秉地上型液化天然氣儲槽及氣化措施,總金額達新台幣600.8億元;原本估計2022年初期營運可供氣約50萬噸,到2023年則可全面營運,可提供300萬公噸天然氣。
由於過去東鼎液化瓦斯興業股份有限公司曾向工業局申請開發觀塘工業區、觀塘工業港,中油董事會在2016年11月通過以22.8億元併購,並向公平交易委員會申請結合,並在2017年1月獲公平會通過。
不過,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選址,涉及大潭藻礁生態保育,遭到環保團體、保育界與學者反對,也讓大潭電廠擴建出現雜音。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原訂2017年5月9日初審桃園觀塘工業區環差案,但外聘任環評委員的林幸助辭退參與會議,並表明將作為開發單位列席發言,為維持審查公正性,環保署決定會議延期舉行;但同年6月5日審查時,因會議時間過長、委員陸續離席導致人數不足,決定擇期再審,直到6月26日才以「延續會議」完成第一次初審會議。
桃園在地聯盟跟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陳昭倫、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劉靜榆2017年6月初針對大潭藻礁進行生態調查,意外發現當地有第一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同年9月18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也公開連署,要求停止在大潭藻礁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
因涉及大潭藻礁生態保育,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遭到環團、保育界與學者強力反對,中油副總經理方振仁2017年11月受訪表示,評估現地替代方案,在不大幅填海造陸的前提下,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也不會影響岸邊的大潭藻礁及柴山多杯孔珊瑚。
行政院政委張景森2017年12月7日在環保團體帶領下,前往桃園市觀塘大潭實地勘查藻礁生長範圍,現勘後表示替代方案不可行,接氣站仍傾向設在觀塘大潭藻礁區,但會減少對藻礁的破壞。
中油為了兌現減少破壞藻礁的承諾,提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迴避替代方案」,但環團、學者與環評委員,在環保署2018年1月23日觀塘港環現差及對策報告第二次初審會議中,砲聲隆隆,雙方鏖戰6個小時,最後小組決議讓此案補件再審,另舉辦專家會議討論藻礁問題。
但隨後的會議安排,又再度引發爭議。環保署今年4月18日傍晚發出新聞稿,宣布24日、27日繼續召開專家會議的延續會議,但24日讓民間團體發言,27日只有專家討論,不再開放民眾團體進場旁聽發言,環保署挨批剝奪旁聽發言權利。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領軍參與環保署7月3日的桃園觀塘等環差案的專案小組審查,經5個小時漫長討論後,小組針對工業港環差暨環現差案,做出「不通過」,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建議。中油則趕在申覆時效的最後一刻,向環保署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氣化區退出生態豐富的G1區、移到外海,強調將僅使用既有填區。
根據中油的修正方案,開發面積將從37公頃再縮減至23公頃。其中,將原本規劃在G1區中的氣化區及管線聯通區,移至外海填區及儲槽區,而外海填區及儲槽面積都不變、仍分別維持21及13公頃,開發面積總計縮減了14公頃。
不過,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等環保團體,9月5日仍到行政院大門口召開記者會,訴求藻礁保育要完整,指出中油提出的替代方案並未完全迴避可能對藻礁生態產生影響的範圍。
環保署接連在9月12日及26日、10月3日舉行環評大會,再次處理觀塘案,但因藻礁生態爭議仍無共識及與會委員人數不足流會等因素,決定改期再議。
但為力拚過關,中油承諾將邀請專家學者、環團及在地鄉親共同組成「觀塘工業區(港)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主導並審議生態保育措施、諮詢,逐年編列足額預算,專款專用,落實執行原棲地的生態保育工作。
行政院長賴清德10月5日列席立法院總質詢時表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有其必要性,若順利興建後,能滿足電力供應需求,行政院可以同意經濟部重新評估深澳電廠停止興建的可行性。(編輯:楊凱翔)10710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