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後殖民小說巨擘 諾獎得主奈波爾85歲辭世

2018/8/12 06:57(8/12 14:3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倫敦11日綜合外電報導)家屬表示,曾於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英國小說家奈波爾爵士(Sir VS Naipaul)於倫敦自宅辭世,享壽85歲。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奈波爾1932年生於千里達(Trinidad)鄉間,以作品「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1979年)以及他的傑作「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1961年)馳名。

他於1971年贏得曼布克獎(Booker Prize),並於200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1070812

後殖民小說巨擘 諾獎得主奈波爾自宅辭世

(中央社柏林11日綜合外電報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爵士(Sir VS Naipaul)的家屬今天表示,這位關注後殖民議題的文壇巨人辭世,享壽85歲。

奈波爾的妻子奈波爾夫人(Lady Nadira Naipaul)透過聲明表示,奈波爾一生勤奮度日,創造力驚人,他辭世時親人隨侍在側。

她形容這位直言不諱的作家因「他所取得的成就而卓越不凡」。

奈波爾生於中美洲島國千里達(Trinidad),父親是印度公務員。他獲獎學金赴牛津大學攻讀英語文學。

奈波爾後來在英國定居,但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旅行。外界視奈波爾為英國文化成就的支柱,他的作品也體現了當代的無根感。

奈波爾的早期作品多關注西印度群島,但後來開始涉及世界各國,並多以後殖民變革帶來的創傷為主要書寫主題。

當他2001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時,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將他形容為「文學的旅人,他真正的家永遠只在個人深處,在他那不可模仿的聲音中」。

瑞典學院也稱奈波爾是「帝國命運編年史的作者,而那是部道德史:即帝國究竟對人類做了什麼」。

「他之所以為敘事界的泰斗,是因為他個人的回憶,他記住了人們所遺忘的戰敗者歷史。」

路透社報導,奈波爾在牛津就讀時寫了第一部小說,但並未出版。他1954年離開牛津後,在倫敦的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擔任編目人。

奈波爾1955年完成首部小說「神秘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出版後雖反應不佳,但隔年旋即獲頒肯定年輕作家的約翰列威林萊斯紀念獎(John Llewellyn Rhys Memorial Prize)。

他1989年被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封爵。

奈波爾2010年告訴路透社:「當我學會寫作時,我便主宰了自己的命運,我變得非常強大,而直到今天,這股力量仍在我左右。」(譯者:鍾佑貞/核稿:鄭詩韻)107081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