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春風與明星效應 陸綜藝節目台灣熱播
-解析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專題之三(中央社記者陳家倫台北10日電)中國大陸的綜藝節目自2005年開始冠名贊助後,熱錢不斷湧入,加上勤向台、日、韓取經,綜藝節目迎來新氣象。在華人明星效應外溢下,多檔節目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受歡迎。
只不過,由於語言與文化差異,這些追求輕鬆、幽默、感官刺激的大陸綜藝節目並不容易被歐美國家所接受;此外,大陸官方對節目內容的諸多箝制,讓以綜藝節目為形式的軟實力在「走出去」時面臨阻礙。
品牌冠名贊助是廣告商置入手法之一,收看中國大陸歌唱選秀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時,主持人每次在節目中都不忘複誦「正宗好涼茶,正宗好聲音」,這正是冠名贊助商加多寶涼茶的廣告台詞。
冠名贊助的金額能有多驚人?在大陸節目製作公司上班的黃盈甄表示,一季節目約12、13集,冠名贊助至少就有人民幣1億元(新台幣約4.4億元)落袋,再加上特約贊助會持續湧入,還能替製作費添上幾千萬元。
根據統計,近2年推出的大陸綜藝節目包括「二十四小時」、「挑戰者聯盟」、「王牌對王牌」等,冠名費均破億元。大陸長青綜藝節目「快樂大本營」的冠名費據說高達7億元,第5季「中國好聲音」特約播出權則有2.5億元。
冠名贊助、特約贊助湧進的製作費,讓大陸綜藝節目沐浴在「資本春風」中,除用來打造聲光效果,還能重金購買海外節目版權加以本土化,並禮聘金牌創作人進駐指導,又能邀大牌明星上節目滋潤收視率。
中國大陸做為共產主義的國家,回顧綜藝節目發展歷程,與大陸官方對民營電視機構的態度密切相關。
2003年12月31日,中國大陸國務院「10號文件」,鼓勵社會資本以股份制、民營等形式,興辦影視製作、娛樂等文化企業,並與大陸國有文化企業享有相同的待遇。這讓大陸綜藝節目的商業化有了發展的土壤。
中國大陸的近代綜藝節目發展可略分為3個時期,首先是大型綜藝節目時期(1999至2000),以「歡樂總動員」為代表節目,形式為各省電視台發行,然後再招廣告商。這時期的節目是以模仿台灣的作法為主。
第2階段以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2004至2005)為重要分水嶺,電視內容逐漸走向平民化,帶動素人風潮。當時蒙牛酸乳贊助人民幣2300萬元,則帶起了中國大陸綜藝節目的冠名風潮。
第3階段是以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為首,吸引大陸涼茶飲料加多寶以6000萬元冠名第1季節目,達到冠名贊助的高峰。也標示著中國大陸電視節目走向商業模式操作的全新階段。
2013年9月7日起,「中國好聲音」第2季進入台灣,台灣的電視圈正式開啟引進中國大陸綜藝節目的門,首播收視平均0.88,甚至打敗「康熙來了」。隨後「非常完美」、「爸爸去哪兒」等節目也進入台灣。
此外,大陸綜藝節目在香港與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人為主的地區、國家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兩天一夜」、「全員加速中」就在馬來西亞播出;「舌尖上的中國」則在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播出。
小風有台灣綜藝節目10年的製作經驗,還跨海協助大陸一家衛視歌唱綜藝節目的製作。他認為,大陸歌唱綜藝節目挾帶雄厚的製作資金,打造的大卡司與大排場,讓台灣觀眾有了全新的視覺體驗。
他舉例,台灣在歌唱節目全盛時期,在錄製時能同時出動8、9台攝影機算是很多了,但大陸的歌唱節目則有20餘台攝影機,且用「全側錄」的方式,每一名觀眾的反應、細節都可以拍得很細緻。
而在節目錄製現場,雖然只是歌唱節目的錄製,但現場舞台與機器配置宛如演場會,除了無人環型軌道等拍攝工具一應俱全,製造燈光效果的電腦燈就有400盞;而在台灣,電腦燈可能只有10餘盞。
不僅如此,小風說,在節目錄製現場,假設需要300名的觀眾,製作單位會在當中安插50至100名臨時演員,「需要一個歡呼、一個尖叫,任何的效果都可以請這些臨時演員做出來」。
黃盈甄則表示,台灣及華人地區願意收看大陸的綜藝節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是節目上有很多華人明星、歌手,例如林俊傑、張惠妹、周杰倫,他們在華人地區原來就享有極高知名度。
不過,相較在台灣、東南亞受到熱捧,大陸的綜藝節目至今卻只有零星幾檔真正走到非華人國家,包括腦力競賽綜藝節目「最強大腦」,以及「緣來非誠勿擾」以「If You Are The One」為名在澳洲播出。值得注意的是,澳洲的中國移民正在快速成長。
語言及中華文化涵化不深,都是中國大陸綜藝節目出海遇阻的原因。在德國出生長大的阿志就說,如果要看綜藝節目,當然是要看德國的,畢竟「我們對華人明星又不熟,也不聽中文歌曲,也不太懂華人的幽默」。
不僅如此,就連和中國大陸文化接近的新加坡觀眾,對「爸爸去哪兒」這檔綜藝節目的反應也顯得清淡。有專家就認為,「爸爸去哪兒」涉及到獨生子女等中國特有的文化背景,在東南亞很難找到共鳴。
軟實力一詞由美國學者奈伊(Joseph Nye)在1990年提出,並被廣泛討論,也是實踐政治行為與策略的方式。中國大陸對軟實力的重視,則始於前領導人胡錦濤時期,繼任者習近平卯足全力打造中國的「文化名片」。
中國大陸相對快速的經濟成長率,讓它的軟實力越來越受到外國矚目。倫敦公關公司波特蘭公司(Portland Communications)2016年的軟實力影響力調查,中國大陸排名28,其中,非洲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最能感受中國大陸的軟實力。
回過頭來看,以綜藝節目、戲劇、音樂為形式的中國大陸軟實力,雖然能在台灣、東南亞(主要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受到歡迎,都是因為當地的華人人口眾多,但想要「走出去」華人圈言之尚早。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表示,大陸在影視產業上的發展,「是自己把自己掐死」,太多政策限制了創意,雖然銀彈很充足,卻沒辦法發揮到最好的效果。等束縛解除了,才有資格談所謂的「文化霸權」。
小風指出,在大陸製作歌唱節目時,就規定選手不能露出刺青,「一點溝通的餘地都沒有」。
此外,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明星在節目上炫耀、帶有性暗示的約會秀,及允許觀眾投票決定勝負的民主行為,也都讓中共當局不舒服。
而從製作層面來看,黃盈甄說,目前的確沒有感覺大陸各綜藝節目在製作、行銷時有向海外行銷的規劃與企圖,可能是因為「大陸本身市場就夠大了」。
大陸業界也有一句玩笑話,「中國綜藝節目這5年來幾乎把所有南韓的綜藝節目版權買光了」,也凸顯大陸綜藝節目原創不足。
的確,一些在海外受到熱捧的綜藝節目,例如「中國好聲音」就是引進「荷蘭之聲」,「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都是引自南韓,至於「非誠勿擾」的創意則來自英國的婚戀節目「Take Me Out」。
美國好萊塢用80多年的霸權與國際發行網路的建立,讓影視作品走到哪賣到哪。不在大陸國家政策扶植範圍內、表意自由受限制、籠罩在山寨陰影下的中國大陸綜藝節目,想挑戰綜藝王國寶座的長路漫漫。10606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