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蜥蜴為何要斷尾再生 台師大團隊解謎團

2017/2/9 11:34(2/9 13:54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9日電)蜥蜴會為求生而斷尾,台師大團隊將蜥蜴資料和鳥類資料分析比對,發現蜥蜴斷尾後的存活率陡降3成,斷尾重生後又恢復到原先存活率,解開斷尾再生謎團。

台灣師範大學今天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由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博士班學生林展蔚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以中華鳥會的長期資料庫解開蜥蜴斷尾的謎團,近日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

林思民表示,蜥蜴尾巴斷掉會長出肉芽,之後長出新的尾巴,但科學界長期以來的疑問就是誰偷走蜥蜴的尾巴、蜥蜴斷尾後會遭遇什麼問題、斷尾後為何要重新長回尾巴,因此團隊透過「翠斑草蜥」來研究蜥蜴斷尾的謎團。

「翠斑草蜥」體長約4至5公分,尾長是體長的2倍多,主要分布在台灣北部的草生地帶,數量龐大。研究團隊於2006年開始,每個月到金山海岸追蹤蜥蜴族群,共蒐集1萬2000多筆資料。

經由觀察蜥蜴斷尾,並分析整理資料後,研究團隊找出蜥蜴成長、斷尾和存活的週期資料。林思民表示,在思索是誰讓蜥蜴斷尾時,突然想到鳥類資料庫,因此鎖定紅尾伯勞、紅隼、黃頭鷺等主要的蜥蜴掠食者,透過中華鳥會長期累積的資料庫,和蜥蜴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

林展蔚表示,分析數據後發現,當紅尾伯勞和紅隼等小型鳥該月數量越多,蜥蜴下個月的斷尾比率越高,且公蜥蜴受到的影響比母蜥蜴大,推估斷尾對防禦小型攻擊者有用,但該月黃頭鷺數量越多,蜥蜴下個月的存活率越低,可能是因大體型鳥類整隻吃掉蜥蜴,使斷尾策略難以發揮效用。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存活率,以繁殖季為例,蜥蜴存活率約8成,但斷尾之後,母蜥蜴存活率會下降2成多,公蜥蜴更是陡降3成,但當斷尾重新長出來後,存活率又會回到原先的8成。林思民表示,斷尾後存活率陡降,可能是因蜥蜴仰賴尾巴纏繞植物,且再碰到鳥類已無尾巴可斷,因此斷尾後會提高蜥蜴的死亡率。

研究團隊表示,過去科學家曾研究蜥蜴斷尾,但大多是在實驗室研究,且雖推測尾巴有助於行動力和跳躍,卻未實際證實斷尾再生對存活率的影響,而團隊透過野外族群存活趨勢,來證實斷尾對蜥蜴的影響,未來也會考慮繼續研究蜥蜴尾巴對行動和跳躍力的影響,以及棲地環境等因素。10602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