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祥受冤自承匪諜 等28年才解禁出國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9日電)電影「養鴨人家」、「秋決」、「小城故事」等金馬經典名片編劇張永祥,榮獲今年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當年「養鴨人家」獲亞洲影展最佳編劇,張永祥因早年在澎湖七一三冤案為保命自承匪諜,被管制不能出國領獎,等28年才解禁。
寫過超過100多部舞台劇、電影、電視劇本的張永祥曾獲頒1974年國家文藝獎、五次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五次金馬獎最佳編劇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入圍、提名,以及巴拿馬最佳外語片編劇獎,今年獲頒第53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張永祥高齡87歲,和太太任芝蘭、小孩住在美國洛杉磯,已有1年沒回台灣,今天上午他和導演李行、朱延平出席「秋決」在金馬影展的放映。
難得回台灣,見老友應當很開心?但張永祥搖搖頭說,「一點也不開心,很多朋友都離開(過世)」,但一問到獲得金馬終身成就獎,他又不好意思地說,「得獎感到很驚奇,退休那麼多年了,沒想到這麼多年還記得我」。
張永祥1929年山東煙台出生,17歲時隨山東聯中的流亡學生到湖南2年,1949年隨流亡學校到澎湖,之後進入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
1954年,張永祥在台南軍中康樂隊工作,當時雖有演話劇,但因為有山東口音,成為演戲障礙,之後改走幕後寫劇本,開啟了編劇之路,他以童年記憶為主題編寫的第一部舞台劇「陃巷之春」,由孫越擔任主角,演出後轟動一時,他更連續4年獲得軍中文藝獎。
從軍人轉為編劇,張永祥花了5年時間在台南圖書館打文學底子,每天到圖書館看翻譯小說,包括海明威「老人與海」、莎士比亞、莫泊桑、托爾斯太、高爾基等大文豪鉅作,奠定寫作基礎。
張永祥在政工幹校當教官時,有次政工幹校影劇系主任李曼瑰要他寫一個電影劇本,劇名己定叫「養鴨人家」,當時沒寫過電影劇本的張永祥,到宜蘭鄉下找靈感,遇到一位還在讀台大農學院的學生,家裡正好是養鴨人家,他和這個學生聊了一晚,回到台北,只花一週的時間就寫好劇本,1965年「養鴨人家」讓張永祥獲頒第12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
雖然得獎,張永祥卻不能出國領獎。因為1949年他還是中學生時,從山東流亡到澎湖後,無辜被牽連入「山東流亡學校煙台聯合中學匪諜案」,又稱「澎湖七一三冤案」。「當時為了保命、不被槍斃,寫下匪諜自首」張永祥說,「我一天共匪也沒做過,我們一群人那時都是小孩,怎麼可能是匪諜」。
直到1977年,張永祥編劇的「煙水寒」在巴拿馬影展得獎,當時一家電影公司負責人幫他向政府申請出國領獎,此後才解除他出國的禁令,但這一等就是28年。
60年代的台灣社會經濟起飛,厚植國片工業基礎的資深影人龔弘,當時推動「健康寫實」電影,龔弘認為「健康是教化、寫實是鄉村」,健康寫實不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揭發社會貧窮、犯罪、落後的黑暗呈現,轉而專注60年代台灣政經發展的黨政社會教化。張永祥寫的「養鴨人家」、「蚵女」,「路」等電影劇本,都是健康寫實電影的代表。
張永祥也是金馬獎史上獲獎次數最多的編劇之一,共以「還君明珠雙淚垂」、「吾土吾民」、「汪洋中的一條船」、「小城故事」、「假如我是真的」獲得5座金馬獎最佳編劇。
不過,最讓張永祥得意的作品還是「秋決」,只因導演李行向他說了一段兒時床邊故事,一個死囚要處決前,要求要見母親一面,見了卻是咬母親的乳頭,更疾呼「都是妳太寵我,才讓我變成現在這樣」。這個小故事讓張永祥花了9個月才完成劇本。張永祥說「每一場戲就像是放幻燈片,沒有多一個鏡頭、沒有多一句廢話,這麼的乾淨」。
寫「秋決」時,整個劇組非常要求,光是劇本大綱就改了10次,花了不少心思,張永祥說,當時是希望讓青少年看了有所警惕,片中用春、夏、秋、冬來看一個犯人的心理、生理狀態,在春天時感受希望,到了夏天燥熱不安,等到秋天發現要被處決,才覺得為時已晚。
寫過120多部劇本,張永祥坦承最討厭寫的就是愛情浪漫片,但當年為了市場需求,改編許多瓊瑤小說,「彩雲飛」、「一簾幽夢」、「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等,那時最快只要半個月就可以寫完一部劇本,「很多台詞都可以互相通用」,套句現在的用語就是「複製、剪下、貼上」。
但張永祥強調,他對劇本有一定的堅持,像是李行導的「風從哪裡來」,有一幕寫到「火燒牛棚」,李行要求他改,但他堅持要有這幕戲才能感受到危險性,最後李行只好照拍。
入行多年,張永祥坦言也有改編過失敗的作品,像是「變色的太陽」、「玉觀音」,都讓原著看了不滿意。尤其「玉觀音」改編自姚一葦寫的舞台劇「拈玉觀音」,原著充滿詩意,改編後卻太過商業化,當年被一位資深影評「老沙顧影」批評改編差,但張永祥說「我臉皮厚,被講面不改色,因為我是職業編劇」。1051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