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醫師本尊訪談》用我孩子的命換你的命 媽媽醫師血淚實錄
公視熱門連續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6月4日播出完結篇,全劇描繪不為人知的醫界辛酸,引發許多討論。劇中主角「小劉醫師」本尊,也是同名小說作者劉宗瑀2015年接受中央社網站專訪,暢談她自己與其他女性醫護人員孕期上班遭遇的困境,不管是挺著大肚子幫病人CPR、忍著乳房脹痛發抖開刀,或是礙於制度不敢輕率請假,都是殘酷的現實。
後來,小劉醫師變成擁有龐大粉絲群的社群名人,持續推動醫療勞權。2017年,她在臉書分享這篇訪談,直言「這是我推動醫療勞動人權的始點」。中央社邀請您重讀一次這篇報導,貼近小劉醫師的初心。
(中央社記者沈孟燕台北8日電)宏亮的哭聲從產房傳出,揮汗如雨的醫生接生了一個全新的生命,一位女人從此蛻變成母親。醫院是媽媽甜蜜負荷的起點,但是身處在醫院的女醫師們,懷孕、生產、哺乳過程卻滿布荊棘,為了保住工作,她們有人懷著8個月的身孕,也得跳到病人身上壓CPR;有人忍著乳腺炎疼痛,全身發抖開刀,高燒急診後繼續值班。比起一般勞工,女醫師要成為媽媽,簡直是一場地獄般的考驗。
根據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總會的執業醫師性別統計,1998年時女醫師占比只有9%,到2012年已經成長到16%,並且持續上升。可以想見,未來不管在哪一個科別,女醫師的數量會越來越多。但是過去醫界充滿陽剛氣質,未能照顧女醫師的生理需求,加上近年醫界人力大量流失,醫師又不受勞基法保障,醫師權益成為三不管地帶,女醫師的勞動環境,甚至遠遠不及一般勞工。
過去在男性占有9成以上的醫界環境中,很難有人想像女醫師為了兼顧工作,在懷孕、哺乳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中,付出多艱辛的代價。
懷孕:挺8月肚 跳上床壓CPR
女醫師應該是最懂得照顧腹中胎兒的媽媽,但是聽她們談起懷孕時的工作情況,任何人都會捏把冷汗。
外科朱醫師在住院醫師第3年時懷孕,平常就忙到連吃飯都沒時間,懷孕時睡眠嚴重不足,她為了開刀,連續站了超過10小時,手術結束後下半身腫到不行。還有一次遇到大型火災,突然湧入多位大面積燒傷病患,懷孕的她與護士兩個人一起替病患翻身清洗,每翻完一個,她都感覺到腹中孩子又往下掉了一點,甚至翻到100多公斤的病人時,孕肚幾乎抵著傷患。她直到生產前2週才敢請假,當時胎兒體重嚴重不足,只有2000公克。
外科醫師白映俞在懷孕前,幾乎是個鋼鐵人,吃得少睡得少都沒關係,開刀技術十分精湛,可是懷孕時,體力下降嚴重孕吐。有次開了一台腸子破裂急診刀,塞在病患腹內的排泄物味道引發她一陣噁心,她也只能把湧上的酸水全都吞回去,裝作沒事繼續開刀。
同樣是外科的劉醫師,身懷8個月身孕時,重感冒咳嗽不止,大熱天也得裹著羽絨衣,但是醫院人力不足,她還是得一個人照顧35床加護病房病患。一下子那個癲癇發作,一下子這個呼吸衰竭,還有病患突然休克,她不顧一切爬上病床要幫病人CPR,但因為孕肚太大,實在壓不下去,才被護理師勸下床。值完這個「一人當關,萬夫莫敵」的班以後,她發現自己「竟然比病患還要喘」。
林醫師在實習醫師階段懷孕,因為還在訓練期間,根本不敢請假,又聽聞學姊流產,心理壓力非常大,飲食作息都不正常;再加上工作上的壓力,讓她常常回家大哭,覺得對不起胎兒,甚至想過「乾脆不要再當醫生」。
這些媽媽醫師還算幸運,後來都生下健康的孩子,但是劉醫師、白映俞都不約而同提到,對女性醫護人員來說,流產屢見不鮮。
哺乳:最諷刺的「母嬰親善」
政府自1992年起推廣母乳哺育政策,各大醫院都列為重點宣傳,處處滿布「母嬰親善」標語。但是最諷刺的是,每天在醫院穿梭的女醫師們,卻是最難餵母奶的一群人。
女醫師通常都直接選擇放棄餵母乳,外科醫師白映俞和朱醫師雖然選擇親餵母奶,但是為了趕緊回到工作崗位,餵一、兩個月就趕緊斷奶。
如果媽媽醫師選擇持續餵母乳,職場環境則讓她們受盡折磨。
歷經生產與哺乳,媽媽們通常把乳腺炎形容為「比生小孩還要痛」。外科唐醫師生產後回到醫院,有一次值班時臨時乳腺炎,痛得不得了,雙手不停發抖,還是得要硬著頭皮為病人開刀,好不容易開完了,開始打寒顫,冷到全身發抖,只能到值班室拚命沖熱水,接著發高燒掛急診,燒退了之後,繼續值班。
醫院不斷鼓吹孕婦餵母乳,但有些醫院給醫護人員的哺乳空間根本不夠。劉醫師指出,一般孕婦6-8小時要擠奶一次,但是外科開刀的時間經常超過6小時,常常一邊開刀,一邊乳房漲到手根本放不下來。女醫師經常面對的窘境是:開刀房在A棟,哺乳室遠在B棟,開刀中又沒有人手可以替換,只好忍著痛等到空檔,躲在旁邊小小的儲藏室裡,克難式地急忙擠母乳,經常還被其他男性闖入,完全沒有隱私可言。
養育:7週沒有家長簽名的聯絡簿
女醫師的工作型態,也讓她們很難兼顧工作與家庭。
朱醫師產後緊接著當總住院醫師,忙起來幾乎回不了家,剛生下來的孩子完全認不得媽媽,每次抱小孩時總覺得一陣心酸,她也只能說服自己,小孩7歲以後會認得就好。
唐醫師產後回醫院,過了幾年團團轉的日子,直到有一次發現兒子幼稚園的聯絡簿,她竟然有7個禮拜都沒有簽過名,連孩子的學校活動、學習狀況也一概不知。缺席孩子成長讓她充滿愧疚,最後只好忍痛放棄多年累積的主治醫師職位,到診所上班。
女醫請假路迢迢
一般勞工若遇到類似的情況,通常都會直接請假,為什麼女醫師不請假?
受限於專科考試制度,資淺的住院醫師不敢請假。
按照不同科別,每個科別的住院醫師都要經過一定受訓時間,才能參加專科考試,目的是希望醫師長時間接觸臨床的病人,訓練才夠紮實。然而法規明定,如果一年受訓未達一定月份,全年訓練作廢,必須全部重新訓練一整年。
以外科為例,受訓期間如果請假超過2個月,該年的訓練就不得列入計算,以56天產假來算,幾乎已經逼近極限,不能再多請假。挺著8個月身孕還幫病人壓CPR的劉醫師,就是不想再重新辛苦受訓一整年,讓先前的辛苦全都白費,咬著牙也只能苦撐下去。
醫師需要嚴謹的訓練過程,這點毋庸置疑,但是婦產科醫師陳鈺萍建議,計算訓練的時間單位應該要改為小時制,而不是月份,至少讓女醫師可以放心請假,產後只需補完未完成的時數,而不需重新開始一整年的訓練。
就算好不容易熬到主治醫師,由於目前法規執行面有大幅落差,加上人力短缺,女醫師還是不敢請假。
記者曾經向幾間醫院求證請假制度,大部分的醫院都表示按照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不讓孕婦值夜班,並且有5天產檢假、含假日的56天產假以及2年育嬰假。
但是醫勞盟指出,有女醫師懷孕35週仍被要求上大夜班,腳已嚴重水腫卻要值班24小時,不敢向醫院或勞動部舉發,只能向醫勞盟求救。去年剛生產完的楊醫師也表示,她在懷孕5個月之前,被安排照常值班開刀,直到她受不了拿著法規質問主管,主管才同意不再排她值夜班。但她也提到,因為她的身分是主治醫師,如果是住院醫師或者實習醫師,根本不可能與主管討價還價。
同樣在擔任主治醫師時懷孕的唐醫師也說,雖然可以請假,但是「刀排了,班排了,要找誰幫忙?」其他醫師早已負荷超載,根本不好意思再請同事幫忙。於是,女醫師都只能選擇咬著牙撐完。
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負責人陳亮甫指出,目前女醫師遇到的困難,其實根源自人力不足,每一位醫師都已經體力透支不堪負荷,整個組織面臨崩解的邊緣,任何一個成員幾乎都沒有請假空間。
陳亮甫認為,長期來看,醫師應該納入勞基法保障,否則永遠無法改善困境。短期要改善醫療人力,他建議應該推動「專科護理師法」,現況下有很多具備專科技能的護理師,甚至比起菜鳥醫師還要專業,應修法讓這些專科護理師可以合法協助醫師處理一些工作,一方面為專科護理師正名,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讓醫師支援人力。
除了法令之外,楊醫師呼籲各醫院主管機關在規劃人力調度時,應保持彈性,將人員請假列入考量,即便有人請假,整個團隊才可以順利運作。
重新思考醫界的陽剛氣質
過去在醫界,男醫師占9成以上,女醫師少之又少,無論制度或法規,都不曾將女性需求列入考量。從小到大都考第一名的女醫師們,想要在醫界繼續往上爬,似乎只能把自己徹底變成男人,選擇不婚、不生。因為懷孕的醫師除了身體負荷,還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
白映俞表示,女醫師通常只會在結婚時聽到禮貌性的「早生貴子」,當真的懷孕的時候,通常長官同事「臉都綠了」。陳鈺萍在懷孕初期就受到前輩指責:「當上主治醫師前,根本不應該懷孕」。但是當上主治醫師通常已經超過30歲,對女性而言,就得要承擔高齡懷孕的風險。
許多男醫師也無法體會女性懷孕、生育的辛苦,白映俞要休產假前,一名男醫師還建議她,應該像某位學姐一樣,利用坐月子期間多發研究論文。
過去男醫師被認為不需要照顧家庭,只要拿錢回家,剩下的事情都由醫生娘包辦,男醫師自己則與家庭疏離。但是當女醫師的比例逐漸提升,過去的體制與法規,甚至是職場氣氛都應該有所改變。
陳亮甫指出,改變媽媽醫師的權益,並不是要反過來壓榨男醫師,而是重新思考過去醫界的陽剛氣質,比方也可以讓男性有陪產假,讓男醫師除了工作之外,也可以擁有真正的家庭生活。
過去鮮少有人關心這群媽媽醫師的權益,她們面臨的困難同時是整個醫界,或者整個社會必須重視的問題,要讓人力短缺、法令制度、職場環境全都改善並非一蹴可幾,但是處理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因為這不僅是女醫師、男醫師的問題,也攸關所有病患的就醫權益。(編輯:蘇聖斌)10405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