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搜救隊2 / 台灣搜救隊光榮背後 講垃圾話甩PTSD陰影
土耳其2023年2月發生強震,台灣搜救隊首批隊員4小時內整裝完畢奔赴災區,救出2名受困者。這項時隔12年的國際人道救援任務,向世界展現台灣搜救隊的量能。中央社專訪搜救隊成員,回顧救災艱辛,揭露不為人知的小秘密。
(中央社記者黃麗芸台北28日電)台灣搜救隊挺進土耳其地震重災區救出2名受困者,但他們的光榮背後卻藏PTSD隱憂,在滿目瘡痍、與死神搶時間的災區裡,只能靠著垃圾話相互開解。
土耳其與敘利亞邊境於2月6日發生芮氏規模7.8強烈地震,台灣搜救隊為爭取搶救時效,於2月6日、2月7日分兩梯次出發救援。
率領台北市第2梯搜救隊的副大隊長林清文告訴中央社記者,剛抵達災區映入眼簾的盡是一片荒蕪、倒塌的建物群,渺無人煙,層層疊疊猶如千層派,沒有角度就代表受困者的生存空間都被擠壓,甚至有些建物外牆是整片掉落,可見地震重創之深。
現年41歲的林清文在民國94年加入消防行列,曾多次到新加坡、日本和澳洲等國受訓,也參與過105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案和花蓮地震救援,這次土國行則是首次參與國際人道救援任務。
林清文說,土國地震後多處災區周遭都大塞車,應是災民往外逃、外國救援隊和物資往內進所致;可能因第1梯次台灣搜救隊救出受困者,所以當第2梯次成員塞在車陣時,司機大哥和引導人就大喊Taiwan,瞬間通道上的民眾就會自動禮讓。
「很有趣、也很感動」,林清文說,當下覺得台灣搜救隊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若他們更早抵達災區就可更快速投入救援,因此當地民眾禮讓通行,也觸動他內心要盡可能做更多事。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小百科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稱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是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深度的心理治療可以控制、改善和治療病情。
主要症狀包括作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慾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易怒、過度警覺、失憶和易受驚嚇。
發病時間可能會延遲數年甚至數十年,延遲發病的PTSD也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
對PTSD的相關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正式名稱於1970年代開始被使用,命名由來主要受越戰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
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PTSD的研究,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包括「彈震症」(shell shock)及「戰爭性神經官能症」(combat neurosis)。
若身邊有剛經歷重大壓力的親友,因為過於害怕恐懼,產生許多情感麻木、迴避行為,可以陪伴他接受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資料來源:衛福部、維基百科
他提到,若是一群人在閒聊時,就會透過講垃圾話或自我調侃方式,舒緩整體低潮氛圍,收隊返台後也有醫療團隊進行心理輔導課程,現在大家都有走出來。
同行的台北市搜救隊領犬員32歲葉秉叡首次偕搜救犬Hugo(黑色拉布拉多)執行災區搜救任務,他指出,搜救犬在訓練時一定會找到待救者,但現況救災卻非如此,只要聽到災民說有疑似受困者聲響,搜救隊就會去搜索,但找不到受困者會有心理落差感。
當聽到翻譯人員向災民轉達「沒辦法」時,葉秉叡說,會覺得很難過,很不想向災民說「沒有反應」一詞,腦海中會質疑平日訓練在做什麼,好像沒做好該做的事,現場災區都是災民哭聲和難過氛圍,這種感受在前2、3天的黃金救援期最為強烈。
葉秉叡表示,看到災民期待的眼神就想幫忙,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奇蹟,以前從事打火和救護工作,挫折感都沒這麼大,休息時會找無人處發呆,一度擔心是否有PTSD,後來透過和學長聊天得到安慰,「每場工作認真做就好」,才慢慢適應工作心情。
身經百戰的台灣搜救隊帶隊官黃博村則認為,消防工作經常出入災難現場,適應力多較常人要好,搜救員執勤時不能帶著太多心情和家庭因素,必須做好自我調適,否則很容易有PTSD。
黃博村表示,自己會看開點,也不要一直惦記救災畫面,避免被現場情節牽引,多想些快樂事情,只要完成任務,平安返家看到家人,就是最大安慰。
台灣搜救隊結束任務要從伊斯坦堡搭機返台時,機場民眾列隊鼓掌近5分鐘,當時情景深烙各界人心。
黃博村笑說,去程土航班機乘客就給予掌聲加油,沒想到回國時還有如此大規模感謝行動,許多當地小朋友看到台灣搜救隊就主動上前致意和握手,令他深感意外和溫馨,甚至一度眼眶泛淚,當時「內心覺得什麼辛苦都沒有了!」(編輯:蕭博文)112052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