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藻礁 學者發現保育類珊瑚
2017/6/23 11:34(6/23 11:57 更新)
(中央社記者余曉涵台北23日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陳昭倫今天表示,6月初在大潭藻礁調查該區生物多樣性時,發現當地有第1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
為了達到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中油擬在觀塘工業區設置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讓桃園在地聯盟等多個環保團體擔憂將會破壞大潭藻礁的生態。
由於外界對於大潭藻礁的生態有所爭議,桃園在地聯盟跟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教授陳昭倫、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劉靜榆6月初針對大潭藻礁進行生態調查,意外發現當地有第1級保育類珊瑚「柴山多杯孔珊瑚」。
陳昭倫說,當地志工發現在水深只有不到10公分的小潮池中有類似像紅色藻類的跡象,他依照外部形態初判就認為是「柴山多杯孔珊瑚」,帶回實驗室以型態、電子顯微鏡與DNA生命條碼等技術,也證明他的判斷沒有錯誤。
陳昭倫指出,原本以為只存在高雄柴山短短不到500公尺海岸的「孑遺種」,沒想到會在相隔超過300公里的桃園大潭藻礁找到它的蹤跡,顯示大潭藻礁對於該種珊瑚的重要性是無可取代。
陳昭倫強調,因此除了加強柴山多杯孔珊瑚保育必要性的科學證據之外,也開啟了這種可能是「孑遺種」珊瑚更多在演化、生態、遺傳等等研究課題。
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劉靜榆也說,除了柴山多杯孔珊瑚之外,大潭藻礁還孕育了更多物種等待被命名或是被發現。
除了珊瑚外,陳昭倫說,當地也還有疑似等待被定名的台灣新種章魚TW10等,顯示在黝黑珊瑚藻礁之下還隱藏更多不可知或是無法知的生物多樣性等待被發現,他的實驗室正在利用最先進的高通量定序技術將這些多樣性完全呈現,會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將這些資訊公開,並證明大潭藻礁並非外界認為是不好的生態系。10606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