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家庭群聚女嬰媽媽曾祖母都確診 國內累計11例6年新高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日電)國內新增1起百日咳家庭群聚,疾管署表示,高雄2個月大女嬰3月20日確診,並查出母親、曾祖母確診,由症狀出現時間研判曾祖母為感染源;今年國內累計11例百日咳,創6年新高。
百日咳小百科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桿菌所引起的疾病。沒有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營養狀況不良病患與併有許多腸道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及6個月以下嬰幼兒是併發症與死亡的高危險群。
好發族群
百日咳常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其他年齡層亦可能發生,但症狀較輕微或不明顯。
傳染途徑
主要是由飛沫傳染。
常見症狀
初期症狀不明顯,只有鼻炎、打噴嚏、輕微發燒、輕微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之後變成陣發性咳嗽,且持續1-2個月或更長。
預防方法
幼兒出生時接種的五合一疫苗即可預防百日咳。
治療方法
發病早期即給予抗生素,可減輕症狀,進入陣發期,無法減輕症狀但可有效縮短可傳染期,應依醫囑確實服藥至療程屆滿為止。
資料來源:疾管署
防疫醫師李宗翰說明,該女嬰沒有特殊病史,發病時還未到可接種疫苗年紀,3月初開始出現輕微咳嗽,就醫後症狀沒改善且變嚴重,出現流鼻水、食慾降低、嘔吐等現象,3月17日再次就醫,發現呼吸已有哮喘聲、咳嗽次數變頻繁,醫院通報百日咳、採檢並給予抗生素治療,目前意識清楚,已順利出院。
針對疫調狀況,李宗翰指出,採檢發現同住家人中有2人陽性,分別是案外曾祖母和案母,且案外曾祖母在1月中就出現症狀,案母則在3月中出現咳嗽症狀;研判為家庭群聚,並從症狀時序上推測案外曾祖母可能為傳播來源。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說明,該群聚共匡列99名接觸者,其中2人採檢陽性確診,其餘97人將持續監測最晚至4月22日期滿。這名南部女嬰分別到診所、急診、醫院門診多次就醫,第6次至醫院新生兒科門診才確診百日咳;案外曾祖母也陸續就醫共7次,都沒被懷疑過百日咳,直到匡列採檢才確診。
羅一鈞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且先前為流感流行季節,可能個案就醫時,不會立刻想到是百日咳;不過目前流感流行期已過,若有久咳不癒狀況,也要把百日咳鑑別診斷列為可能性之一。
對於百日咳疫情飆6年新高,羅一鈞說明,國際上有些國家疫苗接種計畫受到COVID-19疫情干擾,導致幼兒疫苗沒有跟上進度,加上疫後旅遊潮、國內外觀光恢復,因此台灣無法完全置身於外。不過相對鄰近國家病例破千,目前國內案例僅為2位數,仍提醒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方法。
疾管署指出,鄰近國家自去年起百日咳疫情上升且嚴峻,日本今年累計報告超過3500例,為2018年以來最高;中國今年1至2月累計9900餘例;越南近期於東南部多地區持續報告病例並發生死亡案例;韓國今年報告已逾3500例,為去年冬季疫情延續迄今;美國今年迄今則已報告6600餘例。(編輯:張雅淨)11404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