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企試驗大規模開採錳礦 搶佔稀金供應鏈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東京1日專電)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據悉中國一家國有企業計劃於明年夏天開始,在日本小笠原諸島和南鳥島附近的2處太平洋公海海域,進行稀有金屬「錳結核」的大規模採礦試驗計畫,最大採礦量可能達到7500噸。
報導稱,在水深超過5000公尺的深海海底進行接近商業規模的採礦作業,需要相當精密的技術,這種規模將是全球首次。如果未來中國的商業採礦獲得批准,可能會壟斷全球的稀有金屬供應鏈。
多金屬結核是靜臥海床數百萬年、馬鈴薯大小的岩塊,富含從電動車到先進武器系統等當今各項產品不可或缺的錳、鈷、鎳、銅等金屬,價值不菲。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海的海底礦物被視為全人類共同財產,由聯合國海底監管機構「國際海床管理委員會」(ISA)負責管理。現階段尚無國際法規管理海底的商業開發活動,但是具備一定技術的國家和企業,在開發的準備階段可以獲得特定海域的獨家探勘權。
目前計劃在南鳥島附近海域進行採礦試驗計畫的是中國國有企業「北京先驅技術開發公司」。該公司持有靠近日本專屬經濟區(EEZ)的南鳥島周邊海域獨家探勘權。根據該公司向ISA提交的計畫書,採礦試驗將在明年8月左右展開,地點在南鳥島南方約600公里處的獨家探勘海域進行,為期約20天。
屆時母船將放下專用裝置至海底,在面積約25萬平方公尺的海床上透過吸取的方式,蒐集散落的「錳結核」,在不把礦物拉回到海面的情況下,計劃最多蒐集約7500噸,同時調查採礦對於生態系統的影響。
另一方面,另一家中國國有企業「中國五礦集團公司」則計劃在明年7月至10月,在美國夏威夷附近的公海蒐集約1300噸「錳結核」,當中部分礦物將被拉回到海面。
國際海床管理委員會計劃於明年夏天舉行的大會上,推動允許在深海採礦並進行商業交易的國際法規。一旦海底礦產的商業交易解禁,已經跑在前面、累積大量技術經驗的中國企業可能展開大規模採礦作業,在國際市場搶佔先機。
報導稱,稀有金屬是生產電動車電池和高科技產品的關鍵材料,各國之間的競爭逐漸白熱化,但在相關技術方面,日本相較於中國與歐美國家仍遠遠落後。
由於各國對EEZ內的海底資源享有開發權,日本政府在今年4月制定的國家戰略中設定目標,希望從2028年度起於南鳥島周邊進行稀土的商業開發。不過,目前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進行的僅是小規模試驗,最快要到2026年才能嘗試開採稀土。
東京大學地球資源學教授加藤泰浩表示,如果中國在這次的大規模採礦試驗中取得成功,中國的採礦技術將來到世界頂尖的地位。為了避免稀有金屬供應鏈被中國掌控,日本應該利用EEZ內的資源優勢,加快開發進度。(編輯:高照芬)11312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