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去風險化」政策 成員國落實度是最大考驗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日專電)多個歐洲智庫合作發布報告指出,歐盟對中國經濟「去風險化」的政策工具日益完備,但如何在各成員國落實是最大考驗,從荷蘭、法國、捷克等早期倡議者到匈牙利的反對立場,各國配合度大不同。
「歐洲智庫中國研究網」(European Think-tank Network on China)1日發表年度報告,評估歐盟27個成員國當中的21國和英國,針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的態度。
約自2019年中國華為設備襲捲歐洲5G電信系統的議題升高以來,「去風險化」概念便成為歐洲討論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避免中國參與太多歐洲基礎建設的主題。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並在去年開始以此概念涵蓋一系列相關政策,包括反經濟脅迫、關鍵原料自主、晶片自主等。
「歐洲智庫中國研究網」報告將歐洲國家對「去風險化」的立場分成四類。
第一類是捷克、丹麥、法國、義大利、立陶宛、荷蘭、英國等早期倡議者。例如立陶宛在接受以台灣名稱設代表處而遭受中國經貿報復後,就開始逐步降低與中國經貿的連結度,包括阻止中國參與關鍵基礎設施的投標、退出中國在中東歐布局的「16+1」機制等。
法國向來主張歐盟須有更強力的經濟安全政策工具,並利用2022年輪值歐盟主席國的期間,推動反經濟脅迫、反外國補貼、國際採購工具等政策,以對抗外國政府扭曲市場規則、降低對外國依賴,而中國就是其中主要對象。
荷蘭政府則自2018年開始防堵部分中國企業併購案,2019年更在美國壓力下禁止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出口到中國。荷蘭在2019年的中國戰略文件對「去風險化」下了一句註腳,「盡可能的開放,必要時提供保護(亦即介入市場)」。
捷克、英國和丹麥則跟隨美國收緊對中國經貿政策的腳步,成為歐洲較早提出對中國警覺的國家。
第二類是背書、跟隨歐盟政策方向的國家,包括比利時、芬蘭、拉脫維亞、波蘭、羅馬尼亞、瑞典。其中拉脫維亞和羅馬尼亞經濟與中國連結不多,這個議題在各自國內都很冷淡,其他國家則向來配合歐盟政策。
第三類是謹慎採納者,包括奧地利、保加利亞、德國、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西班牙。他們多與中國有較深經貿關係,或在外交上希望與中國保持友好。
該報告指出,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雖是「去風險化」名詞的發明人,但德國政府並不想成為歐盟相關政策的領頭者,反而有時唱反調,努力在與中國大量貿易和降低風險之間求取平衡。
因此,相較葡萄牙等不少歐盟國家將「去風險化」與「脫鉤」(decoupling)概念混為一談,德國則清楚區分、強調不會與中國經濟「脫鉤」。
匈牙利則是歐盟對中國「去風險化」立場的唯一例外,該報告指出,匈牙利政府許多相關說法也與中國官方口徑一致。
由於歐盟各國內部對「去風險化」概念的理解、關注程度和政策配合度差距頗大,加上擔心中國經貿報復,因此該報告認為,近年歐盟機構雖陸續完成相關政策工具的立法,但要在成員國境內落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編輯:周永捷)1130702
- 2024/11/12 10:43
- 2024/07/03 12:16
- 2024/07/03 12:01
- 歐盟對中「去風險化」政策 成員國落實度是最大考驗2024/07/02 18:18
- 2024/06/25 12:17
- 2024/06/21 22: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