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海湧」入圍歐洲最大劇集影展 盼作品引介台灣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22日專電)台劇「聽海湧」入圍歐洲最大劇集展法國Series Mania國際全景競賽單元,首映大獲好評。導演孫介珩告訴中央社,台灣歷史與認同仍在建構中,除盼作品讓世界更了解台灣,也強調人性的普世價值。
歐洲最大劇集影展Series Mania日前於法國里爾登場。公共電視全新時代劇集「聽海湧」入圍本屆Series Mania國際全景競賽單元(International Panorama)唯一亞洲作品,更是台灣劇集首次獲此殊榮。
本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籍戰俘監視員」被派遣至北婆羅洲,協助日軍看守澳洲戰犯所發生的故事。
歷經4年扎實的考究與調查,「聽海湧」不僅呈現台灣歷史被人遺忘的一頁,也首次將台籍戰俘監視員血淚史推上國際舞台。18日全球首映當晚200多位觀眾擠爆現場,放映後報以熱烈掌聲,導演和演員也受到民眾包圍要求簽名合照。
「聽海湧」製作團隊19日接受中央社專訪。導演兼製作人孫介珩首先表示,幾年前曾在台北中山堂參加活動,想起同一地點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代表遞交投降書時的一張老照片。
照片中站滿看不清面孔的人,孫介珩自問:「這些人可能出生日治時代。然而50年後,彈指間變成『中華民國人』,他們將如何看待自己?」
編劇蔡雨氛則說,即使80年後,台灣人仍面對「我們是誰」的認同問題,劇本創作於是起心動念。
孫介珩告訴記者,這部劇不敢說能給台灣人答案,但至少可讓人了解台灣歷史的複雜性。台灣社會組成多元,簡化只會更帶來衝突,「了解自身複雜性,就能有更多的包容和理解」。
台籍戰俘監視員新海輝在劇中被夾在日本人和台灣人之間,服從日本長官,只為證明自己和日本人一樣做得到,同時保護台灣兄弟,內心掙扎。
飾演者黃冠智向中央社坦言,新海輝深信自己為日本人,最後信仰卻被完全摧毀,無助揪心的感受讓他拍戲過程一度崩潰。
黃冠智和劇中兩位弟弟為了戲特別到日本受訓、學日語,演出這部劇打開新視野。「當時的台灣人不知為誰而戰,我知道馬關條約,卻從沒聽過『軍伕』,直到接了劇本才對台灣歷史更加了解。」
他強調,演出過程強烈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當下的身不由己,展現人性複雜與良善,不分彼此。
「聽海湧」拍攝難度與執行考究細節令觀眾印象深刻,並在映後座談中問及場面、拍攝地點,如何還原1945年的北婆羅洲場景等問題。
孫介珩和製作人林佳儒說,過程中最難的部分在於「說服別人」。儘管故事獲一致好評,但最初所有人都擔心能否執行。
「因此我們努力去視覺化劇本,除找參考外,還畫氛圍圖、場景設計和施工圖,也搭戰俘營模型、去婆羅洲田調等」,計畫也按部就班化為現實。
講到台灣影視製作優勢,孫介珩認為,台灣創作題材源源不絕,光漢人400年歷史就有太多歷史、奇譚可挖掘,更別說原住民族還有幾千年的傳說。
「事實證明,這些故事搬到歐洲影展,觀眾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覺得很有趣。歷史和地域的距離完全不是問題,人性是跨越國界和文化的」,孫介珩說。
對於能把台灣複雜與鮮為人知的歷史搬上國際舞台,黃冠智表示:「連我身為台灣人都不太清楚自己生長的土地有這樣一段過去。這次參與這部作品,才更了解歷史。能透過故事和大家分享台灣的歷史,很興奮。人性是連通的,不分國界,希望世界和平。」
孫介珩則說,可以讓世界上原本不認識台灣的觀眾更理解,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有台灣這個地方是很棒的事,「它就像張名片,向大家介紹自己」。
他也認為,台灣還更需要認識自身,「甚至連台灣人在二戰裡的角色都還沒有被完全建立起來,我覺得這是過去教育的問題」。
如今透過作品、各種討論,社會慢慢重新建立台灣人的二戰經驗,「嘗試理解當時台灣二戰參與者的生活樣貌、苦難與心理狀態。一旦建構,我們就會更理解自己是誰,也能更有自信去講故事,並在這個世界上行走」。
劇中台籍戰俘監視員捲入一場冷血屠殺,被控犯下戰爭罪。透過細膩拍攝與逼真場景,將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劇,以及人性的複雜與光輝勾勒的淋漓盡致。全劇5集預計今年第3季播出。(編輯:陳惠珍)1130323
- 2025/01/20 18:03
- 2024/04/20 19:00
- 2024/04/06 13:23
- 「聽海湧」入圍歐洲最大劇集影展 盼作品引介台灣2024/03/23 08:48
- 2024/03/21 22:20
- 2024/03/21 15:4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