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塞拜然奪回納卡區控制權 爭議始末一次看

(中央社亞塞拜然首都巴庫21日綜合外電報導)亞塞拜然昨天宣布重新奪回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Nagorno-Karabakh,簡稱納卡區)的控制,這是數十年來巴庫當局首度掌控這個分離主義地區。
自蘇聯解體至今的30年裡,前蘇聯成員國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已因納卡區2度爆發戰爭。
路透社整理了相關衝突的歷史背景。
納卡區是指哪個地區?
納卡區位於亞塞拜然境內、卡拉巴赫(Karabakh)山脈南端,亞美尼亞人則稱當地為「阿爾察赫」(Artsakh)。國際大多承認納卡區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但目前當地的12萬居民主要是亞美尼亞裔,他們擁有自己的親亞美尼亞政府,但未獲得亞美尼亞或其他國家的正式承認。
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認為他們在納卡區擁有悠久歷史,甚至可追溯到公元前數個世紀;亞塞拜然的居民則主要是突厥裔穆斯林,他們同樣聲稱對納卡區有歷史悠久的淵源。
數個世紀以來,納卡區曾經歷波斯人、土耳其人和俄羅斯人的統治。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民族之間的血腥衝突則可以追溯到1個多世紀前。
在前蘇聯時期,納卡區是亞塞拜然的一個自治區。

第一次納卡戰爭
隨著蘇聯解體,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爆發第一次納卡戰爭(1988年-1994年),這場戰爭中約有3萬人被殺,逾100萬人流離失所。這場戰爭以亞美尼亞的全面勝利告終,亞美尼亞方面掌控了納卡區和周邊7個地區,流離失所的難民大多數是亞塞拜然人。
2020年的44天戰爭
在經歷數十年來的間歇性小規模衝突之後,亞塞拜然2020年展開一場軍事行動,迅速突破亞美尼亞人的防線,第二次納卡戰爭爆發。
這次,亞塞拜然在短短44天內取得壓倒性勝利,一舉奪回周邊7個地區和納卡區約1/3的土地。
軍事分析人士認為,使用向土耳其和以色列採購的無人機是亞塞拜然獲勝的主因之一。這場戰爭造成至少6500人喪生。
此後,在與亞美尼亞簽有防禦條約、同時與亞塞拜然關係良好的俄羅斯斡旋下,交戰雙方達成停火協議。
協議規定,1960名俄羅斯維和人員將負責守衛連接納卡區與亞美尼亞的唯一陸路通道「拉欽走廊」(Lachin corridor);過去這條路線是由亞美尼亞軍隊掌控。
和平談判
分析人士認為,由歐盟、美國和俄羅斯牽線的連續數輪談判已讓交戰雙方較過往更接近永久和平條約,但最終解決方案仍遙遙無期。
最敏感的問題是納卡區12萬亞美尼亞裔居民的地位,亞美尼亞堅稱必須保障他們的權利和安全。
亞美尼亞總理帕辛揚(Nikol Pashinyan)曾說,亞美尼亞承認亞塞拜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但巴庫當局回應,不確定上述說法是否出於善意,還指責亞美尼亞助長分離主義運動。
人道危機
2022年12月,自稱環保人士的亞塞拜然平民封鎖拉欽走廊;2023年4月,亞塞拜然又設立官方檢查哨,並稱此舉是為防堵武器走私。亞美尼亞和納卡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通基本上已遭切斷。美國則對「人道情況迅速惡化」表示遺憾。
本週伊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仍可透過拉欽走廊和另一條連接納卡區和亞塞拜然艾格丹市(Aghdam)的獨立道路同時運送援助物資。
同時,本月緊張局勢急劇升級,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互相指控對方增兵。
亞美尼亞近來還大肆抱怨俄烏戰爭分散莫斯科當局的注意力,使莫斯科當局無法專注扮演好俄國自己宣稱的「南高加索安全保證人」角色。(譯者:施施/核稿:嚴思祺)11209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