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經濟熄火4 / 前景不明去風險發酵 在中國外企拚避險

2023/7/21 12:14(7/21 14:0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圖為特斯拉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攤位。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攝 112年7月6日
圖為特斯拉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攤位。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攝 112年7月6日

中國上半年的經濟情勢先盛後衰,原本預期解除COVID-19疫情防控後的經濟反彈並未出現,復甦的腳步逐漸趨緩。而出口不振、消費降溫,青年失業率屢創新高等各式問題,也成為中國在疫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雖然陸續祭出諸多振興措施,然而似乎仍難令低迷的情勢「醒過來」。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1日電)今年上半年,馬斯克等外企高層接連訪問中國,曾讓官媒大做文章,指中國經濟看好。然而,這並未讓外企停下海外布局的腳步。當前外資與中國的關係,已從單純的逐利走向更多避險考量。

蘋果公司(Apple Inc.)執行長庫克(Tim Cook)3月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這並不妨礙此一事實:從2018年至今,蘋果在印度和越南的供應商數量已經倍增,其供應鏈多元化的趨勢還在持續。

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5月30日訪問中國,受到超規格接待,44小時見3位部長。一個月後,傳出特斯拉正和印度政府協商設廠,儘管上海工廠仍是其最大的生產中心。

無論中國當前經濟景況如何,受地緣政治以及疫情封城等因素影響,外資如何布局已經不再只有單純的生產成本及市場考量。

全球化下,完全的經濟「脫鉤」不太可能,但歐美主張的「去風險」正在發酵;即使外企不撤資,也不會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國)裡,「中國+1」或「中國+N」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在美商石油技術服務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作的孫先生告訴中央社記者,他在6、7月間拜訪多家位在蘇州、無錫、寧波等江浙一帶的供應商,至少有兩家業者都提到了應海外客戶要求,它們接下來必須落實「中國+1」,拓展供應商來源,以降低風險;還有外國客戶明確表示,未來會向已合作的中國供應商每年減少10%的訂單金額。

孫先生說,很多中國人總愛說,美國圍堵中國是因為「中國崛起」,看不得中國好;卻幾乎不去思考,這是美國對於中國不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定、不夠重視智慧財產權、乃至於「黨管一切」的政治體制等整體性的回應。

當前外資對中國的態度並不一致。德國福斯汽車(中國稱大眾汽車)和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等大公司認為,中國是世界第2大經濟體,其市場非常重要。這些公司今年對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增長了20%。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外企基於母國的法規、鼓勵回流或多元化政策等,減少對中國的投資。根據華爾街日報,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分析師魏茲克(Mark Witzke)引述官方數據指出,今年第1季,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額劇降到200億美元,遠低於去年第1季的1000億美元。

在中國方面,對待不同外資的態度也有區別。一方面,官方屢次強調「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另一方面,從2021年底公布的「外商投資安全審查辦法」,針對涉及國安領域的外商投資案進行審查,到本月新修訂的「反間諜法」擴大了對間諜行為的定義,這些都顯示出官方的開放有嚴格的過濾條件。

對於能帶動就業、引領行業技術創新的公司(譬如特斯拉),又或者屬於低汙染、高技術含量且少有國安疑慮的企業,官方十分歡迎。中國商務部7月5日就舉行外資企業圓桌會,邀集12家國際藥廠與會並強調「將吸引外資放在更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德勤(Deloitte)、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貝恩公司(Bain & Co.)和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等知名外企今年以來密集受到中國政府打壓,分別遭到重罰、限制採購與突擊檢查等。美國商會也發布報告稱,在中國的美企日益擔心地緣政治爭端對其業務的負面影響。

中國之所以不斷強調會繼續對外開放,就是因為開放仍然不足。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黃奇帆曾撰文表示,中國在金融業、服務貿易、數位經濟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開放度不高,成為相關領域高品質和高效益發展的薄弱環節。

不過,對中國來說,即使想好好吸引外資或外部技術,也不是企業點頭就可以,尤其是高科技領域。

在上海浦東,由科技部批准並在2021年成立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是一個有別於當前中國科研體制的科研單位,透過制度設計支持風險性高的顛覆性技術,並有意填補國內的技術空白,目前已遴選超過335位項目經理,有1/3來自海外。

對於當前國際格局下,引進海外人才和技術是否受到衝擊,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王萌7月上旬受訪時,立刻給了記者肯定的答案。

該院院長劉慶正在海外拜訪科技公司、高校和創新組織,持續努力開拓合作夥伴。王萌說,「儘管大趨勢是在收縮,不管多難我們還是要堅持對外開放,因為科技創新絕對不可能封閉起來去做。」她強調,尤其是面向產業的科技創新一定要跟國際接軌。

美國近年對中國祭出科技設備和技術的出口管制,而且範圍越來越大。在美國影響下,日本7月23日起限制23種半導體製造設備出口,荷蘭也跟進宣布特定先進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的新規定,預計9月1日生效。

不過,這種做法也會造成「自傷」。美國晶片業者18日就拜會政府高層,力促停止對中國晶片業更多限制。據報導,最終美國政府提出的管制赴中國投資草案,有可能再縮小範圍,只側重最尖端技術且只針對新增投資限制。

這些圍繞安全問題的經貿與科技圍堵,都還在博弈的過程。

「紅色賭盤」作者、曾在中國有良好政商關係的企業家沈棟,13日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說,「認為對美國企業有利就是對美國國家有利的說法,已經被證明是有問題的」,他認為與中共打交道時有一點很重要:「經濟利益就是國家利益,捍衛美國的經濟利益和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領導地位,就是捍衛民主世界的經濟秩序。」

一名不具名的中美關係專家表示,沈棟的說法十分強而有力,對有意防堵中國的執政者來說,面對來自企業的壓力時,會是很好的政策主張。(編輯:呂佳蓉)1120721

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王萌7月10日受訪時說,科技創新絕對不可能封閉起來去做,但她坦言受到當前國際格局影響,外國的人才和技術引進現在受到影響。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攝 112年7月21日
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辦公室副主任王萌7月10日受訪時說,科技創新絕對不可能封閉起來去做,但她坦言受到當前國際格局影響,外國的人才和技術引進現在受到影響。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攝 112年7月21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中國經濟熄火5 / 民生民企都不易 中國2023經濟成長目標恐難達成
172.30.14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