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蘋果加速分散生產鏈 布局重心放眼印度
(中央社洛杉磯7日綜合外電報導)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3月底抵達中國,展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以來首次公開訪問時,精準拿捏與所有人士的會面,宛若這是一趟高階外交之旅。
庫克帶著同僚前往北京的蘋果零售店,並私下與中國高層政府官員會面,商討蘋果在中國營運。
庫克在中國官方贊助的科技論壇上表示,「我認為這是一種雙方都很滿意的共生關係」。他也宣布加碼人民幣1億元(約新台幣4.41億元)用於加強中國農村教育。
彭博報導,庫克在蘋果公司的職涯重大成就之一就是他致力建立與中國的關係,相較於其他美國科技大廠顯得異常積極。
過去20多年,蘋果在中國打造了龐大的製造與組裝業務,牽涉數千個商業夥伴。中國目前有40多家蘋果分店。包含台灣和香港在內的大中華地區,替蘋果的整體營收貢獻約20%。
然而,蘋果供應鏈當中的「中國配方」近來正面臨前所未見的巨大壓力。即使庫克與北京交好,根據多名熟悉蘋果營運的知情人士透露,蘋果高層仍努力與其他國家發展關係,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前總統川普時期,美中貿易關係緊張,蘋果面臨緊急分散供應鏈的壓力,而情勢在疫情爆發後更為迫切。
蘋果選中印度生產iPhone和配件,越南組裝AirPods和Mac電腦,馬來西亞生產部分Mac電腦,愛爾蘭則生產較簡單的產品。
蘋果營運部門主管已指示員工,要集中為了2024年即將推出的更多新產品,在中國以外地區擴大採購零組件與建立生產線,但蘋果也打算保留在中國的廣泛布局。
受圍繞台灣的地緣政治緊張關係影響,蘋果正在設法逐步降低對台灣的依賴。蘋果所有產品中重要的半導體幾乎都來自台灣的台積電。這方面的行動進展較慢,蘋果準備從2024年開始,向台積電位於美國亞歷桑納州的新廠採購少量晶片。
改變晶片產地比起遷移組裝線困難,然而,鑒於台灣的產能沒有明確替代方案,只得這麼應對。知情人士表示,根據蘋果推估,如果台灣的晶片產量減少,可能需要花上近一年才能推動零組件產量回升。
不過,蘋果依舊小心布局。蘋果領導層憂心如果向其他國家轉移太多產能,或轉移速度太快,中國可能會對蘋果實施報復。在民族主義高漲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者可能抵制美國設計的商品。蘋果也擔心越南等國是否能保證高標準的生產質量,尤其是馬來西亞。
蘋果內部對於轉移部分製造和組裝線已經試驗了超過10年。舉例來說,2012年,蘋果和最大代工廠富士康合作在巴西生產部分iPhone手機,以規避進口產品關稅。
另一項持續更久的轉移計畫發生在2017年,蘋果當時把部分低端的iPhone轉移到印度生產。
但整體來看,這並沒有削弱蘋果和中國的關係。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發現,在2017至2020年間,蘋果的中國供應商數量增加,同期在部分國家的供應商則減少。
這些計畫自那時起緩步發展,直到現在構成蘋果把重要生產線轉移到中國以外地區的基礎。
蘋果最具雄心的計畫在印度,打算將多家合作夥伴一起生產iPhone、AirPods和Apple Pencil,以及Apple Watch、iPad和Mac電腦的零組件。
蘋果已經委託台灣的3家主要代工廠在印度生產這些產品,包括富士康、和碩和緯創。蘋果最近還在印度引進另一家重要供應商Tata,負責生產iPhone的外殼以及最終組裝。
2022年,蘋果生產的2億支iPhone有超過650萬支在印度生產,目標在2023年將這個數字提高至1000萬。相關參與者認為,2024年在印度生產的iPhone將會突破1500萬支。部分人士認為,如果蘋果以最積極的速度布局,在2025年前可將高達25%的iPhone產能轉移至印度。
蘋果也有將iPad和Apple Watch轉移至印度生產的初步討論,但知情人士表示,這不太可能在近期內發生。
過去幾年,蘋果最新一代iPhone都先在中國製造,然後逐步轉往印度。但接下來發行的iPhone 15預料將首度同步自中國和印度發貨,不過iPhone 15 Plus和iPhone 15 Pro仍將只在中國生產。(譯者:戴雅真/核稿:何宏儒)11204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