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特派專欄 朝貢外交或下馬威?馬克宏訪中盼定調歐中新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波波接待來訪歐洲領袖,4月初輪到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領袖范德賴恩。專家分析,雙方會面期待不同,歐洲無法視習近平為和平調停者,而法元首訪中則盼為歐中疫後新關係定調。

中央社駐巴黎特派員曾婷瑄

2023/3/29 16:33(3/29 20:04 更新)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018年1月在北京舉行會談。(中新社)
圖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018年1月在北京舉行會談。(中新社)

法國總統府24日宣布,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將於4月5日至8日赴中國「國是訪問」,與習近平會談,如何讓和平回歸烏克蘭為主要議程。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也受邀加入行程,以對中國展現「團結一致的聲音」。

中國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解禁後華麗重返國際舞台,加之俄烏戰爭進入新階段,北京頻繁藉機「穿針引線」,與各國外交互動。

習近平緊接著要進入與歐洲國家領導人見面的第2波熱潮。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anchez)31日到;馬克宏和范德賴恩接力;再交棒給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

究竟面對自詡為「和平調停者」的中國,歐洲的期待為何?又將把歐中關係帶往何處?

● 歐中回溫,台灣被犧牲?

回看過去3年,台法、台歐關係有飛躍式的成長。COVID-19疫情後,法國已意識到中國對全球威脅、戰狼外交,也看見台灣能對世界所做出的貢獻,因此國會上下兩院皆於2021年通過挺台參與國際組織決議。

此外,近年來「台灣」、「台海」開始清楚出現在法國官方文件與和他國的多邊、雙邊宣言之中,如2022年7大工業國集團(G7)聯合聲明與3月的英法領導人聯合宣言。

但,會不會中國一施計謀,歐洲再度分化,並如瑞媒「瑞士資訊」(Swissinfo)3月23日的聳動標題所稱:「瑞士在與中國關係的祭台上犧牲台灣」?

對此,法國策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FRS)博達安(Antoine Bondaz)向中央社分析,短期內不會有直接影響,但認為法國總統應該要更近一步,在國際場合公開表明台海穩定有益於法國。

「法國應支持台法、台歐持續深化具體技術合作,即使法國部長不太可能如德國部長一樣訪台,也至少應該規劃技術交流性質的訪問。」

●平衡歐中經貿關係

據馬克宏表示,法、中領袖會面除俄烏戰爭外,也將聚焦中東、非洲的國際危機,以及印太地區的緊張情勢。

博達安指出,除上述議題外,「經貿關係」也是歐方主軸之一。

然而對於歐中經貿關係,博達安少見地抱持悲觀,指出雙邊經貿並未如歐盟領袖規劃般重新平衡;相反地,法國2022年對中國貿易逆差創歷史紀錄,而中國投資卻仍有限,2017至2021年間創造的就業數跟比利時投資一樣。

不過資深記者、無國界記者組織(RSF)主席韓石(Pierre Haski)稍顯樂觀,他告訴中央社,歐洲大國絕對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但在貿易議題上,歐洲自我捍衛的警覺性漸增。

韓石指出,馬克宏2017年提出和北京「對等」,如今也成歐中貿易關鍵字。尤其是俄國天然氣被斷後,歐洲謹慎避免狀況在中國重演,「歐洲已意識到,和中國做生意不可能忽略地緣政治」。

● 美中之間「第三條路」的想像?

歐洲大國認為中美進入兩強敵對狀態,不想蹚這二元對立的渾水,轉而採取「第三道路」策略。

韓石對此不以為然,他指出,面對中國,歐洲和美國有許多共同關注議題,包括貿易規範、航行自由、人權狀況等。

他認為歐洲策略「存有幻想」,若美中局勢惡化,歐洲根本無法保持所謂的「第三道路」,「或許印度等南方國家可以,但歐洲不行,因歐美是軍事同盟,且如今科技和能源都依賴美國。若美、中衝突,歐洲將別無選擇」。

且韓石強調,歐洲內部也一分為二:鄰近俄國且感謝美國馳援烏克蘭的中東歐,以及面對美國希望保持相對自主性的西歐。

●歐中關係覆水難收?

法國拉著歐盟,想施壓從未譴責俄羅斯的中國運用其影響力,遏制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outine)對烏克蘭的侵略;然而中國擺出的姿態,更像是喜迎各國領袖朝貢,藉此展現自身外交成功,及從俄烏戰爭中新斬獲的重要性。

博達安日前在世界報(Le Monde)投書中指出,「中國不是,也不會成為調停者」,只是實用主義和機會主義者。

他向中央社說,中國企圖把自己塑造為世界穩定因素,「但在俄烏戰爭中,中國既不中立也不公正」。

作為學者,他不斷呼籲政府避免重複中國論述與特定遣詞,以免遭北京利用;對於法中官方會面後每次都「大相徑庭」的聲明,博達安也希望法國能注意新聞稿發布,好確保巴黎的訊息如實傳遞。

韓石告訴記者,不認為歐中關係能回到過去。「歐洲已經看見中國的真面目。目前方針會維持歐盟外長會議2019年設定的『合作夥伴-競爭對象-體制對手』。」因此,馬克宏和范德賴恩出訪的訊息之一,「就是要確保在雙邊關係中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北京在俄烏戰爭延長戰中橫空出世,企圖利用復出大戲扮演俄烏戰爭的和平調停者。習近平近月送往迎來,對歐盟在內的各國領袖使出魅力攻勢。

法、歐領袖訪中在即,各界不禁猜測歐中關係走向:是否將復溫、保持危險平衡,或開創重新定義的局面?而歐中關係的下一步發展恐怕也將無可避免地影響台歐關係和印太布局,絕對值得密切關注。(編輯:馮昭/黃自強)112032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