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第3任期外交 分析:延續制定國際標準野心
(中央社台北19日電)習近平3連任中國國家主席後便到俄羅斯,延續中國撮合沙烏地伊朗談判的聲勢,分析稱,習近平穿上「和平使者」新衣,在外交上延續中國成為國際標準制定者的野心,首要拉攏目標是「南方國家」。
美媒自由亞洲電台(RFA)17日報導,習近平10日在中國第14屆全國人大會議順利開啟第3任期的同一天,中國宣布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特使在北京4天秘密會談後,同意復交。
報導引述長期關注中國與中東關係的以色列學者、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駐研究員陶文亞(Tuvia Gering)形容,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復交是北京在國際外交領域上非比尋常的表現,以往在地區衝突調解中,中國傾向當「跟隨者」、「促進者」、而非「領導者」的角色,但這次中國不但領導,還在美國不在場下成功調解國際糾紛。
陶文亞指出,隨著中國與歐美關係緊張以及俄烏戰爭持續,中國許多學者逐漸形成一種共識,就是中國必須增加在中東安全和政治議題上的參與程度。
他說,雖然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各自有達成協議的動力,雙方對話也已在伊拉克推動的基礎上進行多年,但這次中國在完全對外保密下參與兩國談判,對中國來說是一個「低風險」的做法,並「抓住這個正確的時機跳進去。」
中國外交部17日宣布,習近平再次連任後的第一個出訪行程,是到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並稱這次是為了「和平」而去。
陶文亞對中國穿上國際「和平使者」的新衣有所保留,認為像在中東一樣,中國其實並不想取代美國,因為中國不想把手弄髒;在這類衝突中,中國首先考量是能否像在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復交一樣,付出非常低的風險並從中獲益。
報導又指出,習近平執政10年,一步步展現並落實了他的決心,就是要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構建的世界秩序分庭抗禮。
2013年習近平訪俄期間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表明要在當下國際秩序中,提出一個「增進人類福祉的中國方案」。
報導引述耶魯大學法學院蔡元培中國中心研究員魯道夫(Moritz Rudolf)表示,這些中國方案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今年「兩會」後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目的都是幫助中國達成改變現有國際秩序的長期目標。
魯道夫說,中國試圖成為全球行動者和標準制定者,隨著習近平確定了他的地位,而美國逐漸進入總統選舉季節,在未來2年中國會更加積極與其他國家互動,特別是「全球南方」(Global South) 國家。
「全球南方」涵蓋亞洲、非洲、拉美、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島國等,包含中國在內的78個國家,這詞正取代冷戰時「第三世界」的概念,也象徵對「北方」主導的多邊秩序力量的抵抗。
魯道夫表示,中國正試圖運用法律來塑造全球秩序,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戰略目標,一旦中國成為全球參與者,其法律體系也將擴展,可以從根本改變世界運行方式。
「然後在某個時候,你一覺醒來會意識到全球秩序已經改變了。規則變得更像中國的規則,全球秩序也變得更像中國的秩序」,魯道夫說。(編輯:陳沛冰/張淑伶)11203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