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疫情與俄烏戰爭拖累英經濟?金融時報:危機始於脫歐

2022/10/26 21:49(10/30 14: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倫敦26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近兩個月政經情勢動盪,前首相特拉斯救經濟不成,上任49天就被迫下台。疫情和俄烏戰爭固然衝擊經濟,但「金融時報」指出,當前物價飛騰、投資與貿易低迷,其實源於脫歐效應。

今年9月23日,特拉斯(Liz Truss)任命的財相夸騰(Kwasi Kwarteng)公布提倡減稅的「迷你預算」(mini-budget),擬以增加數百億英鎊借款支應,引發英鎊狂貶、債市動盪。

之後特拉斯的政策髮夾彎,甚至宣布將把企業稅稅率調高為25%,仍無以挽救信心,最終於本週把保守黨黨魁與首相大位讓給前財相蘇納克(Rishi Sunak)。

以財經及國際新聞著稱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分析,表面上是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與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影響了英國經濟。實際上,6年前英國公投決定脫離歐洲聯盟(EU)後,經濟就猶如輪胎漏氣般慢慢變差,現在脫歐效應愈來愈明顯。「迷你預算」案則凸顯躁進將使漏氣聲音放大,甚至可能引發爆胎。

英國2016年舉行公投確認脫歐,2017年3月正式通知歐盟啟動脫離程序。雙方在2020年1月31日啟動11個月的過渡期後,同年12月31日晚間11時(布魯塞爾時間2021年元月1日零時),「英歐貿易合作協定」(Trad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生效,英國和歐盟正式分道揚鑣。

金融時報指出,2016年脫歐公投後,英鎊兌換貿易國貨幣的匯率下跌約10%,英國進口價格隨之上漲,引發約2%至3%的通膨率,為每一家戶帶來約870英鎊的直接成本,同時出口卻完全沒增加。

同年起,英國商業投資開始停滯,7大工業國集團(G7)其他成員國則持續增長。且經歷疫情後,G7成員國貿易出現復甦,惟有英國沒太大起色。

另據倫敦政經學院(LSE)估算,「英歐貿易合作協定」生效─亦即英歐正式分手後的頭6個月,雙方企業建立的貿易關係數量減少約1/3。

漢普斯敦茶公司(Hampstead Tea Company)創辦人塔瓦迪(Kiran Tawadey)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說,英國脫歐後,公司面對的是27個規定不同的歐盟成員國,促使她決定在歐洲成立實體,並一次把貨物送進歐盟境內倉庫再做分銷。

這麼一來,所有清關和納稅作業只需做一次,但在英國境內的商業活動卻減少了。

艾斯頓化學公司(Aston Chemicals)總經理羅倫(Dani Loughran)也提到,為免貨車在英歐邊界被耽擱,她的公司不再把英國當成歐洲物流中心,而是將歐洲業務整個搬進波蘭,而且波蘭倉儲人員的表現相當好。

羅倫說:「現在,我們在英國的貨運夥伴變少,在德國與波蘭增加。我們向歐盟國家支付關稅,在英國聘雇的員工減少,在波蘭則增加。為英國經濟付出的錢變少了。」

若干企業或許可以靠開設歐洲辦公室來因應脫歐,財力不足的小型企業就只好花錢找人幫忙或放棄生意。金融時報政治版編輯派克(George Parker)表示,2016年以前,小公司拓展歐洲業務很容易,現在卻無法這麼做,這對英國經濟長期來說是種危險。

金融時報同時指出,脫歐派力倡擺脫歐盟,可以減少對英國貿易活動的管制,實情卻是得建立另一套監管體系。舉例來說,化學產業先前耗費10年、投入5億英鎊在歐盟登記化學品,如今必須在英國重新註冊,政府估算成本高達20億英鎊。

與此同時,北愛爾蘭則因「北愛爾蘭協議」(Northern Ireland Protocol)獲得絕佳地位,是全歐洲同時跨足英國與歐洲單一市場的唯一地區,經濟隨之繁榮,投資紛紛湧入。然而幾年前,全英國都享有這樣的貿易地位。

脫歐也導致英國營造、餐旅、社會照護、農業面臨缺工危機,這些產業原本仰賴歐盟內部人員自由流動,勢必得進行調整。

距離脫歐公投已過了6年,金融時報公共政策議題編輯佛斯特(Peter Foster)認為:「英國脫歐派仍未真正提供理由,說明為何英國把最大市場拒於門外,對英國經濟會更好。」

英國確實達成一些貿易協議,但主要還是原先透過歐盟就已經有貿易協議的國家,澳洲確實是唯一例外。但根據金融時報政治版編輯派克,脫歐讓英國損失4%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而政府自行估算,英澳貿易協議對GDP的貢獻僅0.08%。

金融時報指出,脫歐在英國仍是一項讓國家、社區、家庭分裂的議題,如今脫歐的經濟效應宛如禁忌話題,不論執政黨或在野黨都不夠坦誠。英國應加強討論如何讓脫歐的運行方式不會扭曲經濟。(譯者:楊昭彥/核稿:林治平)11110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