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重要關鍵 歐盟投入鋰金屬爭奪戰
(中央社記者曾婷瑄巴黎19日專電)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歐盟將全面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取得製造電池不可或缺的鋰成為地緣政治議題,歐盟也投入爭奪戰。除「綠鋰」、鍊鋰外,鋰電池回收技術可能是歐盟彎道超車的關鍵。
世界車展17日在巴黎登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開幕到場致詞,宣布一系列電動車購買優惠措施。他17日接受法媒專訪時表示,法國2035年將百分百僅限買賣電動車或混合車。
歐洲聯盟(EU)正全面推廣使用電動車,一樣計劃2035年後禁止販售燃油車。因此,對製造電動車電池不可或缺的鋰金屬需求開始暴增。世界報(Le Monde)專欄也將鋰稱為「21世紀的石油」。
國際鋰市場至今掌握在少數幾個國家手中,但如果電動車被視為邁向能源轉型的重要道路,則擁有足夠數量的鋰等電池製作金屬將成為關鍵。在這種情勢下,歐盟摩拳擦掌,大舉推動歐洲鋰的開採政策。
相對於石油的「黑金」,鋰被法媒稱為「白金」。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自2015年起,全球鋰產量已成長為3倍,於2021年達到年產10萬噸,估計在2030年前產量還會成長為7倍。
據比利時魯汶大學4月25日公布的研究報告,歐洲2050年對鋰的需求數量,將是目前的約35倍。
地質學家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主任魏達爾(Olivier Vidal)向「法國24台」(France 24)表示,由於歐洲國家都幾乎同時啟動能源轉型,因此產生對金屬的大量需求。「這勢必將在接下來幾年帶來供需緊張,成本可預期上漲,甚至供應困難。因此這對歐盟國家來說,是攸關主權的策略議題。」
歐盟執行委員會2020年就把鋰列入關鍵原物料名單,亦即面臨稀缺風險。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甚至在9月表示,鋰金屬「很快就要比石油和天然氣更重要了」。
現今澳洲占全球鋰藏量的20%,而阿根廷、智利、玻利維亞則坐擁全球60%鋰藏量。至於很早開始專攻鋰提煉的中國,則掌握全球17%的產量。由5個國家掌控近90%的全球鋰產量,其壟斷情形更甚石油。
剛從客戶身分加入戰局的歐洲,鋰礦主要分布在葡萄牙、德國、奧地利和芬蘭。法國則在東部亞爾薩斯(Alsace)、中部高原,與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區阿摩里卡丘陵(Massif armoricain)。
芬蘭、捷克、德國與奧地利都有小型開發商開始計畫探勘、開採鋰礦,大集團則仍是把目標鎖定對澳洲或拉丁美洲的開採投資。
然而「鋰的目標:達成能源轉型」一書共同作者侯克費夸德(Christian Hocquard)預測,這些計畫都將困難重重,不僅是執照難取得,更由於當地民眾反彈,例如葡萄牙最大露天礦場的工程就因此停擺,法國鋰礦場的徵收也因可能帶來的污染而遭遇反對聲浪。
因此,法國開始研究更環保的替代方案,也就是「綠鋰」的萃取。不同於直接從岩石或鹽灘地中提取,「綠鋰」透過類似井泵的方式從地熱鹽水中提取。位於亞爾薩斯的「歐洲地熱鋰」(EuGeLi)計畫便是先鋒,這個園區用這種技術成功提取出第一批鋰。但侯克費夸德表示,目前這種技術還太昂貴,無法工業化生產。
另一個替代方案,則是鎖定提升精煉技術而非開採,除德國已在6月啟動相關計畫外,法國公司Viridian也將於2025年前建造第一個鋰電池工廠。
在歐洲發展鋰提煉也有一大優點。目前鋰幾乎都需要在中國提煉後再運送至其他國家,因此歐盟規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建造3個電池製造的「超大工廠」,且在歐洲直接精煉鋰也能減少運輸成本與污染。
儘管歐洲的鋰產量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超越南美或澳洲,但魏達爾說,歐盟可以在「電池回收」這個項目上彎道超車,並於未來幾年內展現優勢。
魏達爾說,目前鋰金屬的回收數量還非常有限,因為鋰電池大量應用也是這10年間的事。「但到了2035年,我們電動車電池壽命將紛紛告終,就會需要大量回收」。魯汶大學研究指出,2050年,只要歐盟掌握回收技術,就能確保40%到75%的鋰需求無虞。不僅確保供應安全,更能大幅減少環境衝擊。
但他提醒,若想達成目標,現在就需行動,「在產品構思上都要設計更容易、更低成本的回收方式」。此外,也須反思比較好的電子產品消費習慣,「一個關鍵是學習如何謹慎使用資源」。(編輯:郭中翰)11110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