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緬甸政變:應聚焦自由民主 族群衝突非關鍵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台北11日電)緬甸發生軍事政變,局勢發展持續引發關注。熟悉緬甸事務的專家指出,外界應聚焦當地民眾對自由、民主的渴望;洛興雅等族群議題並非了解實況的關鍵。
此外,雖然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中國參與政變,專家表示,中國可能會與緬甸軍方在網路領域合作,值得進一步觀察。
緬甸軍方1日發動政變,以去年11月國會大選舞弊為由,拘捕國務資政翁山蘇姬等文人政府高階官員,並宣布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由軍方掌權。軍方聲稱,一年後將重新舉行大選、把政權交給勝選政黨。
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名譽副教授張佳康(Kevin Chang)近日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政變當天正好是新選出國會預定召開大會的日子。軍方政黨「聯邦團結發展黨」(USDP)去年大選慘敗,得票與翁山蘇姬所領導「全國民主聯盟」(NLD)的差距較2015年選舉更大,這讓軍方備感危機。
他強調,翁山蘇姬2016年就任國務資政、成為實質領導人,但軍方仍掌握一大部分權力,且持續享有龐大經濟利益。此次政變恐讓緬甸再度回到遭國際孤立、軍方集權統治的時代,但已嚐到自由民主滋味、取得外界資訊管道增加的緬甸民眾,大概不會輕易屈服。
緬甸1948年自英國獨立。軍方於1962年發動政變,開啟軍政府時代;1990年,在民眾抗爭運動的壓力下,首度舉行自由選舉,但軍政府不接受NLD勝出,繼續把持政權。2015年,緬甸舉行繼1990年後又一場自由選舉,NLD在這次大選勝出,民主政治才開始相對穩定發展。
目前各界針對緬甸政變的討論往往提及洛興雅因素,甚至有意見認為翁山蘇姬長期漠視洛興雅等少數族群人權,如今蒙難並不值得同情。外界也多不能理解,為何身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不僅未譴責軍方2017年血洗洛興雅人,2019年起還親征國際法庭為軍方辯護。
事實上,翁山蘇姬與軍方的關係複雜。張佳康指出,現行憲法讓翁山蘇姬被迫與軍方分享權力;血腥鎮壓洛興雅、與緬甸境內各少數族群武裝部隊直接衝突的是軍方,翁山蘇姬對洛興雅等議題所採立場可謂政治權宜之計。此外,很重要的是,儘管國際形象因「人權紀錄不佳」受損,翁山蘇姬在國內的民意支持度居高不下,也依然是軍方的頭號敵人。
張佳康研判,隨著軍方再度掌權、「國家和解與和平中心」(NRPC)被解散,軍方與各地方武裝部隊的衝突恐升高,人權侵害事件也將增加。
澳洲蒙那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副教授張耀中則在受訪時說,翁山蘇姬被迫與軍方共治,但政變風險一直存在;若翁山蘇姬不在國際上捍衛軍方立場,軍方將更有理由依據憲法推翻她領導的文人政府。
他指出,洛興雅議題很重要,但不應是討論軍方政變時的重點;各界應聚焦緬甸民眾對自由、民主的追求,以及政府內部的政治鬥爭。
另一個外界常套用於緬甸政變的論述框架是「美中角力」。張耀中認為,「美中角力」、或對台灣而言特別敏感的「中國因素」,不宜被誇大。他提醒,分析不能脫離在地的現實脈絡。
不過,他也提到,政變後,軍方開始推動「網路安全法」,企圖進一步強化網路言論及訊息審查。有資訊顯示,中國可能會在相關領域與緬甸軍方合作,後續發展值得觀察。
張佳康則指出,從政治、經濟、安全角度分析,中國在緬甸確實有重要利益,原因包括緬甸是中國「一帶一路」政策重要節點,提供中國直通印度洋的出口,且兩國有許多必須共同解決的邊境衝突及少數民族議題,緬甸內部局勢動盪實際上是提高中國的區域戰略成本。
張佳康認為,考量這些利益,以及緬甸軍方對北京的信任有限、北京致力同時與軍方及翁山蘇姬領導的NLD維持良好關係等因素,中國在政變應無實質角色。不過,有鑑於緬甸軍方已強勢回歸,研判中國將採取不譴責政變、以靜制動的策略,以維護自身的區域利益。
張佳康研判,緬甸民眾的反抗態勢將持續升高,他們不願回到過去。不過,緬甸近10年對外開放,部分國家在當地已累積一定的經濟與政治利益,因此除非有大規模暴力壓制抗爭的現象,各國恐不會集體制裁軍方,而將分別行動。(編輯:郭無患)11002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