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德國高官曾怕傷關係 壓下中國影響力報告
(中央社華盛頓7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媒體Axios獨家報導,一名德國高官2018年因擔憂一份詳述中國在德國擴大影響力的機密情報報告會傷害兩國經貿關係,壓下這份報告不予公布。
德國與中國的關係,長期以來都是由商業界形塑,有時甚至影響到德國政府關切人權議題,甚至損害到國家安全。
兩名前美國情報官員透露,這份高度機密的報告是在2018年撰寫完成,檢視了中國政府試圖影響德國政府、社會與企業每個層面的行為。這份報告也特別嚴格檢視德國企業與中國政府之間的密切關係。
但在報告能如預期在德國政府內部廣為流傳前,一名高階官員出面制止。Axios報導,一名官員說,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看過這份報告,但其他看過的人很少。
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告訴Axios:「基於原則,對於有關情報發現或情報機構活動的事務,德國政府不會發表評論。」德國聯邦情報局(Federal Intelligence Service)沒有回覆置評要求。
德國對中國的政策向來都受到經濟因素影響。前德國駐中國大使史丹澤(Volker Stanzel)接受Axios訪問時說:「德國非常依賴出口,因此企業的影響力舉足輕重。企業代表會跟政府磋談,已經習慣有人聽他們的建言。」
史丹澤說:「中國共產黨成功將中國經濟全球化,因為中國能讓自己符合外國企業利益。」
商業界通常傾向勸阻自己國家的政府不要推出會傷害與中國經濟關係的政策。
但北京當局仍愈來愈常將貿易與政治牽扯在一起,威脅要對批評中國人權紀錄、不讓華為等中國企業進入市場、或表態支持台灣的企業與政府祭出懲罰性經濟措施。
因此,德國商業界與德國最高經濟官員、經濟暨能源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往往會淡化中國違反人權與構成安全挑戰的嚴重性。
舉例來說,中國政府將100多萬名維吾爾人監禁在新疆的大規模拘留營。德國汽車業巨擘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剛好在新疆首府烏魯木齊市經營了一間工廠。
福斯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2019年4月因為自稱對新疆拘留營「一無所知」而遭受猛烈批評。
紐約研究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歐洲與中國關係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說:「德國對中國事務有很多自我審查的情況。梅克爾的手法是關起門來批評中國,而不是公開譴責。」
不過,在全球加強檢視中國的經濟作為與侵犯人權事件時,德國內部與歐洲周圍的氛圍開始有了改變。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最近訪問歐洲5國時,頻頻被質問關於中國打壓香港、新疆大規模拘留營,以及關於中國電信巨擘華為等尖銳問題。
此外,梅克爾對中國的「貿易優先」政策遭遇抵抗,且明年可能將有立場更鷹派的總理取代她。
巴爾金說:「德國向來都是透過經濟稜鏡而非安全稜鏡觀看中國,這種情況今年已開始轉變。」他說:「德國人正漸漸體悟到,必須設好紅線,必須更強勢地逼迫中國,必須強調維護人權。」
這份2018年的報告完成時,德國與中國關係正好走到關鍵時刻,當時許多強國也尚未準備好放棄經濟優先的政策。
德國的政策經常為歐洲聯盟定調。在德國開始對中國愈來愈強硬時,歐盟也會跟進。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9月宣布,她將推動歐洲版馬尼次基法(Magnitsky Act),這是以美國架構為模型的制裁機制,目的在懲罰違反人權的政府與官員。(譯者:張曉雯/核稿:曾依璇)10910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