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工業實力消長 德國難再靠外銷中國撐經濟

2020/9/18 15:0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柏林17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幾十年來靠外銷優質工業機具給中國維繫經濟並保持德中貿易不致失衡,但隨中國工業實力驟增,過去的這種非正式夥伴景況恐不復返,也不利德國經濟自疫情復甦。

「華爾街日報」報導,德國當年靠提供中國工業機械帶動經濟並快速從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復原,但德國商業領袖表示,這種模式隨中國已從夥伴變為競爭對手而不復返。

有別於其他西方國家,德國藉由工業技術優勢,過去與中國的貿易大致能取得平衡。2018年德國從中國進口貨品總值約1268億美元、外銷到中國約1105億美元,德中貿易逆差僅163億美元;反觀英中貿易逆差約360億美元、法中逆差344億美元,美中逆差更達4430億美元。

● 中國急起直追 工業機具品質追近

雖然德國外銷因國際貿易逐漸復甦而得利,但這回卻沒法像10年前那樣靠中國。德國今年7月出口雖較6月增加,仍比去年同期減少11%,中國的出口則兩個月都超過去年同期。

經濟學家與德國商界認為,今非昔比有部分原因是北京採鼓勵製造業生產更多精密機具的策略,以致中國機具已做到過去辦不到的事-較德國產品更具競爭力。對許多德國出口商而言,這不只意味外銷中國變得更難,更多是意味中國企業以競爭者之姿出現。建築設備製造商海瑞克(Herrenknecht AG)是嘗到苦頭的企業之一。

海瑞克過去4年的年銷售業績下滑約5%。公司表示中國的大型建設公司已研發出自有的挖鑿機,不需再向他們購買。海瑞克在大型機具市場一大競爭對手、設於美國俄亥俄州的羅賓斯公司(Robbins Co.),近年已與中國北方重工集團合併。

海瑞克公司發言人庫恩(Achim Kuehn)說:「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還提供異常低的價格,崛起速度之快讓歐洲人大感意外。」

近20年來,中國仰賴德國工業機器人、工廠設備與車輛而成為世界最大消費產品製造者。德國企業從中獲雙位數銷售成長,這幫德國在本世紀初有幾年當上世界的外銷龍頭,也讓德國在各國競相湧向中國之際,維繫住國內製造業的就業機會。

● 中國反向對歐洲輸出工業產品與技術

但如今是中國公司供貨風力機給法國、賣巴士給挪威、電網給波蘭,並向世界各地供應先進工業機具;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近期也是中國企業獲得3條地鐵隧道開挖的合約。

哈威液壓(HAWE Hydraulik SE)董事長黑伍斯根(Karl Haeusgen)表示,在先進製造業關鍵領域,包括基礎設施裝備,中國已拉近與德國企業的差距。他們已感到自家用於風力機與機械的液壓閥與幫浦,面臨中國更強的競爭。

黑伍斯根說:「中國不是開發中國家,一點都不是;他們是已獲認可、製造業一流的國家。」

由於政府已控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並政策性支持經濟,中國的出口業者現在積極搶佔全球出口市場,而其他國家則仍受疫情所苦。

德國機械與建廠工業協會(VDMA)外貿執行董事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說:「中國公司成為世界第一,只是時間問題。」據VDMA資料,截至2018年的10年內,德國的機械工程產品在全球貿易的比例已從19.2%下滑至16.1%,反觀中國則從8.5%上升至13.5%。

● 國企撐腰 質精價廉讓德企難敵

德國各地即將重新舉辦各大貿易展銷會,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的歐洲分公司總經理呂什納(Tim Loeschner)表示,中國企業不久之前設攤都還是又小又舊,「但現在很多中國公司,你根本分不出與德國製造業公司間的差距」。

總部設德國巴伐利亞的寶峨機械(Bauer Maschinen GmbH)執行董事包爾(Sebastian Bauer)表示,德國的中型工程公司多半是家族經營與銀行融資,卻得面對是佔盡優勢的龐大中國國營企業,「工業機具不是奢華精品,客戶會同時看品質與價格」。

即便德國傳奇般的汽車業也已被中國企業包圍。中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公司(CATL)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動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正在德國蓋電池工廠,規模是特斯拉(Tesla)生產電動車電池的「千兆工廠」(Gigafactory)3倍,來為歐洲汽車商供貨。

德國總理梅克爾政壇盟友、德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洛特根(Norbert Rottgen)表示,唯有德國持續保有自身技術優勢,中國才會有所求,「但我擔心的是這扇窗也正闔上,中國在取得越來越多科技領先上迭有斬獲,我們卻停滯不前」。(譯者:陳亦偉/核稿:盧映孜)1090918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