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揮汗投入 盼泰國走出政治動盪重返民主
(中央社記者呂欣憓曼谷5 日專電)泰國政治近10幾年來在政變和選舉之間原地循環,有一批年輕的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趁著睽違5年的大選到來,揮汗發放選舉手冊,希望更多年輕世代關心政治並帶來改變。
阿農(Anon Chawanlawan)是這群年輕工作者中的一位,雖然覺得泰國的民主與人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他觀察,比起去年,今年初多場要求軍政府不要延後選舉的抗議中,多了更多年輕的臉孔,代表泰國政治的轉變「還是有點希望」。
2月底的曼谷氣候已慢慢進入熱季,由於接近3月24日的大選,各政黨無不把握週末夜晚舉行造勢晚會,在曼谷市中心的班嘉奇蒂公園(Benjakiti Park),像阿農這樣的一群年輕人在政黨造勢晚會旁,揮汗發著選舉的小手冊,格外引人注目。
翻開小手冊,裡頭介紹了此次大選的時程、各政黨提出的主張,以及各政黨對軍政府的態度。這是非政府組織iLaw製作的手冊,除了在選舉造勢場合外,他們也透過理念相近的非政府組織發送,此外在學校以及獨立書店,都可以看到這本小手冊的身影。
除了發送手冊,iLaw的志工也在造勢現場宣傳他們的連署活動,希望達成一萬人連署的目標,藉此要求軍政府廢止上任後施行的35項限制言論自由、人身自由、媒體自由的法律命令。
27歲的工作人員米拉瓦(Meerawat Somnuek)在2014年政變後加入iLaw,他希望透過收集各種公開資訊,讓大家討論政變到底是不是好的,他也期待這次的選舉,能讓人民表達自己的聲音。
走入iLaw位於曼谷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都是20、30歲的年輕人,這群年輕人在炎熱的空氣中敲著鍵盤、打著電話,建構出完整的政治資料庫。
iLaw成立10年來,關注國會修法內容,追蹤依電腦犯罪法、褻瀆王室法、叛亂罪等罪名被起訴的政治案件,他們也紀錄大型集會活動內容,而這些資訊,都會放在iLaw的網站上。
今年32歲的英奇(Yingcheep Atchanont)在iLaw剛成立的時候就加入,畢業於法政大學法律系的他,對政治始終保持熱忱。2014年軍事政變後,英奇希望透過公開資訊讓民眾知道軍政府做了些什麼,希望透過辯論的過程,讓泰國人反覆討論到底是軍政府好還是民主好。
除此之外,iLaw也走進校園,舉辦講座,例如在2016年公投新憲法之前辦講座,讓學生更了解新憲法的內容,最近的講座則是聚焦討論軍政府的作為。
身兼法政大學的講師,英奇經常接觸年輕一代,觀察年輕人對民主政治的態度,英奇不那麼樂觀。他認為,年輕一代的泰國人對民主的概念其實很模糊,而且看法很分歧,有的人支持民主,也仍有人維護傳統的威權價值。
不過英奇指出,年輕人間普遍的趨勢是認為軍政府體制已不再適用於這個社會,年輕人期待有比現在的政治情況更好的選擇。
今年35歲的阿農在學生時代就是一個社運分子,加入iLaw已有5年。阿農對泰國政治既覺得悲觀也覺得樂觀,悲觀的是經過1992年黑色五月的街頭流血抗議,泰國似乎走上了民主的道路,但現在的泰國又回到和20、30年前毫無二致的局面;樂觀的是,仍然有人願意站出來,為民主大聲疾呼。
泰國1991年2月23日發生軍事政變並於同年12月公布新憲法,接著在1992年3月恢復大選,參與政變的陸軍司令蘇欽達(Suchinda Kraprayoon)雖曾承諾不會擔任總理,最後仍接受總理提名,因此引發上萬民眾上街抗議。
1992年5月軍方下令掃蕩抗議群眾,造成5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傷,史稱5月事件。事件後來在已故泰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介入調停、蘇欽達辭職後落幕。
然而,泰國通往民主與人權的道路仍然顛簸,這10幾年來,選舉爭議與政變還是繼續上演。
阿農說,許多人以為政治與自身無關,他想要改變人們這種忽視政治的心態。
阿農分析,許多泰國人對人權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泰國要邁向民主與人權的體制,必須一步一步慢慢來,先談民主選舉、再談人權,這次大選,年輕人投票的意願非常高,「只要他們願意走入投票所,就是邁出第一步」。
走出辦公室,炙熱的曼谷2月天陽光十分耀眼,或許就像這些年輕的政治工作者內心一樣,始終燃燒著對民主與人權的熱情,永遠存在希望。(編輯:林憬屏)108030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