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OTT來台1 / 眼球大戰開打 NCC意外陷入OTT納管立法難題
2016年Netflix、愛奇藝大舉入境,揭開台灣OTT元年;如今Disney+將於2021年11月12日上線,影視產業土洋對決。境外OTT業者帶來國際視野與資源,卻也上演製作團隊搶人大戰,在「魷魚遊戲」全球掀熱潮之際,韓國多年耕耘在世界舞台發光,台灣該怎麼做?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7日電)OTT大咖登台掀起內容新戰局,連帶攪動有線電視產業一池春水,隨著「剪線潮」侵蝕第四台生存,儘管政府有意納管OTT,但監理尺度拿捏,立專法?不立專法?卻成為NCC的棘手問題、燙手山芋。
2016年Netflix進軍台灣市場,夾帶大量歐美劇電影等,讓國內OTT業者備感壓力,土洋大戰局勢激烈,不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台灣整體收視管道也悄悄在改變中。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統計顯示,台灣第2季有線電視訂戶數跌破480萬戶,訂戶數如同溜滑梯般,續探新低,民眾不再訂閱有線電視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剪線潮。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柯舜智指出,訪談不少民眾提到沒有退訂有線電視的原因,主要是寬頻服務不錯、又順便有送有線電視。也就是說,有線電視不再是民眾最熱切需要的服務。
這記警鐘敲在業者身上,著實感到焦慮,一名不願具名的業者認為,有線電視戶數下滑究竟是因為內容不夠好看,還是因為OTT平台興起,「兩個理由應該都有」。
事實上,政府對於有線電視的管理,有線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中可見許多規範存在,包括定期換照審查、評鑑審查以及節目戲劇自製率等。
一名業者曾抱怨,同個節目如果在有線電視播放檢舉後被開罰,在OTT播放卻沒事。在媒體市場快速變化下,認為應該要檢視平台間的管制落差,或者思考鬆綁有線電視的既有規範。
NCC去年7月端出OTT專法草案,雖然歐洲也有相關規範,但很可能是全球首部OTT專法,引來眾多OTT業者齊聲反對,美國商會也來關切。
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NMEA)理事長蔡嘉駿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初草案無論是台灣、美國還是韓國公司都一面倒反對,很大關鍵在於業界對於要把營業額、點擊數等商業數據報給NCC有疑慮。
蔡嘉駿認為,OTT公司沒有拿執照、沒有用國家頻譜資源,許多OTT平台都還在賠錢的狀態下,現階段並不適合立法做高強度管理。NMEA在去年10月也有推出一份「台灣隨選視訊服務產業自律規範」,也獲得NCC與文化部支持。
蔡嘉駿也說,原先草案希望業者公布自製或合製比例,是拿有線電視思維在管理OTT,原意雖然是促進產業發展,但恐怕適得其反。他解釋,過去電視頻道1天就是播24小時的節目,但是在OTT產業並不是如此,不同平台的片庫時數差異極大,在這基礎下,要求自製率有失公平,「更關鍵的問題應該要去思考如何活絡內容產業。」
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CBIT)秘書長彭淑芬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OTT草案原先希望一定規模以上的業者必須來登記,但建議管制重點應該是沒納管的國際OTT業者,無須重複規管已經登記的國內業者。
面對排山倒海壓力,傳出NCC暫緩OTT草案立法,NCC主委陳耀祥說,目前NCC先推數位通訊傳播法,再來討論OTT部分。
不過,陳耀祥也坦言,科技不斷推陳出新,OTT是一種平台,以後如果有新類型平台出現是否也要立法。另外,OTT是要單獨立法,還是跟有線電視、MOD平台在立法上做整合,「不同平台目前在管制上有落差,要如何調整,內部也有相關討論。」
NCC官員提到,若要立專法,將會是全球首部OTT專法,這意味政府在立法過程中難以參考國際案例,如果規範得多,也必須考慮後續能否執行、有效納管。
面對OTT平台興起,有線電視業者也積極轉型,不僅推出寬頻加值服務,攜手OTT服務也成為必走的趨勢,目的都是希望透過結盟,增加觀眾的黏著度。
OTT業者掀起的眼球大戰,卻也凸顯出,政府在匯流時代規管難題,管太多恐招來扼殺產業生長與創新機會罵名,管太少卻會引發既有業者反彈,考驗NCC對產業管理格局與監理的細緻度。OTT該立專法或不立專法?適度納管尺度如何,業者都在瞪大眼睛看NCC的下一步。(編輯:潘羿菁、楊凱翔)11011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