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四樓的天堂」觸碰無形傷口 導演盼療癒破碎不安

2021/10/26 14:23(10/26 14:4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6日電)香港影帝黃秋生在影集「四樓的天堂」,詮釋神秘推拿師能藉由調整經絡觸碰人們內心傷口。導演陳芯宜也期盼藉由影集,能讓社會中感到不安、破碎者得到療癒並解開心結。

「四樓的天堂」導演陳芯宜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分享,會以「推拿」為主題主要源於過去的拍攝經驗。陳芯宜是台灣資深編導與紀錄片導演,作品包含「行者」、「我叫阿銘啦」、「流浪神狗人」等,曾入圍柏林、釜山等國際影展,鏡頭下長期關注舞蹈、劇場、社會弱勢與拆遷等議題。

陳芯宜指出,不論是劇場藝術家、社會運動者或自身從事的影像工作環境,隨著年紀增長,常有肢體痠痛不適的「職業病」,開始接觸推拿或按摩。

前幾年,她為拍攝關於女性身體的紀錄片「尋找乳房」,訪問近30名女性,本想探討身體的生老病死症狀,最後卻變成像心理諮商,總會提到內心傷痛,如同「四樓的天堂」中的台詞「心裡的傷,身體會記住」。

陳芯宜2015年開始構思「四樓的天堂」劇本,並邀請長年工作夥伴、金鐘編劇樓一安參與,起初設定為電影製作,後來想容納更多角色生命故事,改發展為10集劇集,並獲得公視戲劇孵育計畫補助。

「四樓的天堂」以4條人物主線出發,分別為推拿師、心理諮商、劇場人、社會運動者,都是陳芯宜過去10多年長期關注的議題,彷彿也像為這部影集的大型田調,劇本撰寫過程,她與劇組也訪問許多推拿師、中醫師和心理師,企圖驗證身體疼痛與心理壓力的關聯性。

陳芯宜發現當代社會中每個人都很破碎,沒有人不焦慮緊張,過去她拍攝的紀錄片主角、藝術家們也都企圖創造一個能讓人安頓身心的場域。陳芯宜說,創作與寫作過程都是自我對話的過程,透過「四樓的天堂」她試圖想找到「在破碎現狀環境下,人該如何變得完整、自我療癒」。

長期拍攝紀錄片也在陳芯宜身體烙上習慣,「我對現場真實性的要求變很高,我常常待在劇場,一看影片中的人就知道,是不是真的crew」,劇場片段除主要演員外,皆邀請劇場工作者參演,擋拆橋段也找來有經驗的社運人士參與。

陳芯宜認為身體不會說謊,曾經歷的記憶都會刻在身上,臨演較難以揣摩角色的情緒、工作樣貌;拍攝現場也有推拿顧問隨時指導黃秋生動作,甚至開拍前先請師傅替演員們按摩、確認劇中疼痛部位,切身感受。

「四樓的天堂」備受矚目的焦點之一,是香港金像獎影帝黃秋生首次參演台灣影集,並詮釋全劇靈魂人物、推拿師傅「天意」,透過雙手碰觸患者深藏內心的無形傷口,在形塑角色過程,陳芯宜把過去紀錄片採訪主無垢舞蹈劇場創辦人林麗珍與日本帳篷劇導演櫻井大造,他們身上融合內在療癒及外在抗爭的特質加入。

編劇樓一安在臉書(Facebook)透露,這個角色原本設定是雲林國術館長大、習得一身武術與推拿技術的台灣師傅,後來突然想到黃秋生,才為他量身改變設定,甚至飛到香港親自邀請。雖然因為疫情,香港、台灣兩地飛經歷隔離,壓縮劇組前期籌備時間,但陳芯宜仍認為是「正確決定」。

許多人對於黃秋生的印象仍停留在「人肉叉燒包」的恐怖形象,陳芯宜接觸真實的黃秋生後,才驚覺本人武術基底深,平時就會泡茶、下廚、打拳,劇中許多橋段都是他的即興演出。

有場黃秋生和范少勳站在河邊對話的戲,當兩人台詞都已講完後,陳芯宜沒有喊卡,保留紀錄片導演的習慣繼續觀察兩人。凝視河畔無語好一陣子,黃秋生突然開口:「我小時候也住在河邊」;那是台詞外的劇本,在演員起步艱難時期,黃秋生有段貧窮睡在河邊的歲月,突然有感而發。

陳芯宜說,當演員把角色和自己真實生命重疊後,每句話都像在講自己的故事,虛實難辨,「雖然是我寫的台詞,卻真實到一度懷疑是不是他的真正人生,他把這句話演得更好,加入更多生命力」。

陳芯宜期許觀眾能透過「四樓的天堂」獲得療癒,看見真實的自己,甚至嘗試解開心裡或身體上的一個結,把破碎的生命重新拼湊,感受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編輯:陳仁華)11010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172.30.1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