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紀錄片陸導演周浩:別輕易做這行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27日電)連續得到兩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中國大陸導演周浩說,別輕易做紀錄片這一行,9成的紀錄片工作者都不會發財。不過一旦做了,會得到無法量化的收穫與滿足感。
周浩曾是大陸新華社及「南方周末」記者,也曾為台灣「大地」地理雜誌擔任攝影師。他認為,做新聞和拍紀錄片有類似之處,「媒體只告訴你它認為應該告訴你的」,紀錄片一樣有導演的選材和想法。
25日和26日在上海共有兩場周浩的見面會,周浩與觀眾以問答方式分享自己對紀錄片的心得。
周浩的紀錄片「棉花」和「大同」分別獲得去年和今年的金馬獎。前者拍攝一群從河南遠赴新疆摘棉花的女工生活;後者拍攝山西大同市長耿彥波面臨的挑戰。
此外,他2002年的處女作「厚街」拍東莞工人的生活百態,2005年作品「高三」思考大陸的高考(大學入學考試)制度,2007年作品「龍哥」拍一位吸毒者也是毒販的故事。
耿彥波現在是太原市長,周浩說當事人官位在身,因此他不會去談論「大同」這部片的細節。不過,他以曾經拍攝一名中共縣委書記的紀錄片「書記」為例,表示身為記者,對於官員也很感興趣,「想瞭解這個政權如何維繫」。
因為對各式各樣人的生活方式感興趣,並喜歡跟人打交道,周浩投入紀錄片拍攝的工作。儘管必須找錢才能持續拍片,但他以「抽菸的人絕對不會因為人窮而戒菸」比喻,表示重點是對紀錄片的愛有多深,「錢總是能找得到的」。
周浩說,得到金馬獎或其他的國際獎項,好處是更多人認識你,但是否更容易募得拍片資金,關鍵仍是一部片的題材。
許多人好奇,周浩如何說服別人讓他拍攝。他說自己總是一開始就非常坦白要拍紀錄片,10個互動對象中會遇到1、2個願意被拍攝的,拍攝過程中也會建立起信任關係。
對於紀錄片經常引發的客觀與真實問題,周浩強調,新聞和紀錄片都只能趨近於真實,而不可能還原真實,導演與人物的「真誠」比「真實」更重要。
周浩10幾年前開始拍紀錄片,他認為現在欣賞和拍攝紀錄片的環境已經越來越成熟,並預測未來3到5年會出現票房超過人民幣1億元的紀錄片。那不一定是他的作品,他要做的只是持續拍下去。
周浩說,他的下一部紀錄片與中國大陸股民有關,探討不同階層、擁有不同財富量的人如何看待財富。另外,他也深受一名農村留守兒童故事吸引,這一部片會慢慢拍,預計5、6年後問世。
談紀錄片,周浩喜歡「混沌」這個詞。他說,不管是毒販還是官員,都不能簡單以好人或壞人來區分,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反映出這個由各色人物組成的複雜世界。10412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