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廣慈博愛院走入歷史 文物陳列室重現人情日常

2023/6/18 10:38(6/18 20:5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廣慈文物陳列室開幕,許多人「回家」憶起博愛院時期的日常,參觀老照片集。(台北市社會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傳真 112年6月18日
廣慈文物陳列室開幕,許多人「回家」憶起博愛院時期的日常,參觀老照片集。(台北市社會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傳真 112年6月18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台北18日電)廣慈博愛院轉型成服務更全面、年齡層更寬廣的北市旗艦型社福園區,昔日用餐時的搖鈴、住民的字畫、舊招牌則走進廣慈文物陳列室,重現人情日常,讓廣慈的過去與未來和諧共存。

廣慈博愛院前身為台北市立救濟院,位於松山虎林街山麓,設有安老所、育幼所、殘疾兒童教養所、習藝所、醫療所及婦女職業輔導所,民國58年遷入福德街,63年正式改為「台北市立廣慈博愛院」,不僅是台北當時最具規模的社福園區,也是東南亞最大社會福利機構。

因應都市發展重新規劃,廣慈博愛院陸續結束業務並拆除,院民分批轉移安置在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浩然敬老院、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等;97年底全院淨空、院民全數遷移。

走過約40個年頭,廣慈見證北市的發展歷史,也乘載上千人的生命記憶。走進廣慈文物陳列室,除婦女職業輔導所製作的抱枕、刺繡及各種海外參訪紀念品,還有院民日常用的水壺、用餐時的搖鈴、辦公印章、當時的刊物「廣慈園地」及老照片集,勾勒出廣慈博愛院不算寬裕卻充滿人情味的日常。

在廣慈待了36年又10個月的林大姐,一路從工讀生做到正職的管帳後退休。林大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笑說,在文物陳列室看到老同事照片,有種陌生感,但廣慈博愛園區裡每個角落依舊熟悉,還能說出以前是什麼樓、長什麼樣子。

林大姐說,想給老朋友看看大夥以前待過的地方現在都變得又乾淨又舒服,但她隨即落寞一笑,「我們這些元老也沒幾個了啦」,跟林大姐同期進入廣慈工作的人當時是最年輕的一批,如今大多已離世或失智。

林大姐細數回憶歷歷在目,跟她同期的有20多人,廣慈的長輩對他們如同親孫,買早餐或午餐叫他們快吃,昂貴的水果也人人有份,還會親暱喊著:「丫頭,快來吃蘋果啊。」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林大姐身體硬朗且住得近,散步與復健都在廣慈,也時常拍照分享園區進度或是美照,坦言沒想過「廣慈」這塊廢棄的招牌有擦亮的一天,「真的是眼看它樓起樓塌,又樓起。」

年輕時被廣慈茁壯、茁壯後滋潤廣慈、退休後繼續見證廣慈的新生。林大姐說,廣慈文物陳列室雖然只是志願服務推廣中心裡的的一塊空間,也坦言陳列的文物比想像中少一些,「應該是我在廣慈太久了吧!」希望這塊土地帶著過去的貢獻,繼續在未來與在地共生共榮。(編輯:蕭博文)1120618

廣慈博愛院老照片記錄了院民日常,包含每週五的賓果遊戲,讓院民長者同樂、聯繫感情。(台北市社會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傳真 112年6月18日
廣慈博愛院老照片記錄了院民日常,包含每週五的賓果遊戲,讓院民長者同樂、聯繫感情。(台北市社會局提供)中央社記者陳怡璇傳真 112年6月18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土地使用分區與所有權複雜 廣慈轉型好事多磨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