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地院展示百年判決手稿 院史走廊開幕更親民
(中央社記者黃國芳嘉義市13日電)嘉義地方法院成立迄今逾百年,院史走廊今天開幕,不僅展示日治台籍法官珍貴判決手稿,還保管當年法人登記資料,承攬台灣絕大部分原木交易商人,當中有可能是台灣首富。
嘉義地方法院院史走廊開幕於今天在會議室舉行,由嘉義地院院長張意聰、嘉義地檢署檢察長繆卓然一起揭幕,現場除了觀賞院史紀錄片外,在走廊櫥窗可欣賞百年司法史料及檔案,
負責籌劃院史走廊的庭長周俞宏表示,嘉義地院於1896年依「台灣總督府法院條例」成立,迄今超過百年,1898年全台地方法院整併至僅有3處,嘉義地院縮編為台南地院嘉義出張所,直到台灣光復後,於1947年正式升格為台灣嘉義地方法院。
周俞宏指出,日治時期僅有少數台灣人曾擔任法官,更沒有台籍人士擔任過當年的檢察官。透過司法史料整理,發現杜新春、黃演渥及林玉秋3名台籍法官曾任職於嘉義,便展示這3名法官當年珍貴判決書手稿。
周俞宏指出,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投降,但嘉義支部的接收,一直要到同年12月22日才完成,這段等待接收期間,嘉義支部審判事務仍持續進行。
在院史資料中,發現一則由日籍裁判官所作成的和解書,其內容雖以日文書寫,但因處於戰敗等待接收期間,這一份文書已使用中華民國年號作為紀元時間,形成日籍判官使用中華民國紀元年號特殊歷史文件,也在院史走廊櫥窗展出。
周俞宏說,日治時期嘉義林業活動十分興盛,當時製材廠營業前都必須先向法院登記並接受管理,因此,法院保管當年法人登記資料,當時領有政府「大牌」的木材商行與會社,他們承攬台灣絕大部分原木交易,在工業未發達年代,當中有的可能是台灣首富。
張意聰表示,一般人對法院印象多停留在興訟非良地,對法院有疏離感,嘉義地院致力營造親民溫馨環境,設置公共藝術裝置及環院步道,以及設置院史走廊,拉近與民眾距離,讓司法更親近人民。(編輯:方沛清)109081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