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惡水無情人間有愛 小林村倖存者不幸中小確幸

2019/8/7 16:54(8/8 10:2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莫拉克風災10年專題2:重建與重生(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7日電)莫拉克風災、高雄市小林滅村10年了,倖存者翁瑞琪在不幸中找到小確幸,與鄰居印尼外配楊美露共同走過重生坎坷路共組家庭,堪稱「惡水無情,人間有愛」的最佳寫照。

民國98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重創高雄,小林村慘遭滅村奪走462條性命,現年56歲的翁瑞琪當天早起上山巡工寮逃過一劫,親眼目睹山崩及土石流轉眼吞沒全村慘況,迄今仍歷歷在目,妻子、兒女、弟媳等11名親人從此天人永隔,連出生23天的孫子也難倖免。

翁瑞琪的老鄰居、印尼外配楊美露當時也逃過一劫,但災難奪走了失丈夫及兩名幼子。翁、楊兩人一夕間頓失所依,災後一起被安置家園附近一間廟宇,一樣不幸遭遇讓彼此更相知相惜,從原本的點頭之交日久生情,進而碰出愛的火花,兩人災後1年奉子成婚,共組新的家庭,展開新生。

「這場風災讓我的人生重來一次,不知是幸還是不幸」,翁瑞琪從生離死別的傷痛走出來與楊美露再婚,如今育有一雙兒女,一家四口安居在五里埔永久屋,一路走來感觸良多。

回首來時路,翁瑞琪表示,災後面對親人遇難,一度陷入悲慟無法自拔,當時獨自一人面對家破人亡,彷彿是世界末日,傷痛加上想念遇難親人讓他失眠了一整個月,直到親友好言相勸,加上楊美露的扶持鼓勵,才逐漸重新振作起來。

小林村被土石淹沒後,倖存居民陸續被分置3個永久村居住,包括杉林大愛園區內的小林小愛村64戶於99年2月完工、五里埔小林社區90戶於100年1月完工、日光小林社區120戶於100年12月完工,其中以五里埔小林社區最接近小林村。

翁瑞琪與楊美露先被安置在杉林區組合屋,後來遷至五里埔永久屋,面對消失地表的家園近在咫尺,翁瑞琪並沒有遷居山下,他走出傷痛,在這裡再婚成家延續香火。

「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翁瑞琪當時不斷告訴自己,為了自己、愛妻及孩子要拚下去,重新下田務農種植花藝用的大綠葉,從事產地直銷,楊美露除在家相夫教子也幫忙夫婿工作,一家大小住在五里埔永久屋,和樂融融。

翁瑞琪表示,雖然找到小確幸,但風災血淚教訓不能忘,已故親人也不能忘,他不時帶現在的兒女至已故親人靈前上香同時告訴下一代小林村滅村的往事,希望他們不忘本。

翁瑞琪說,自小在小林村長大,楊美露也遠嫁小林村20多年,夫妻倆習慣小林村的風土民情,下山生活不習慣,因此就近安家在這裡。

37歲的楊美露也感謝上蒼安排讓她在災後找到第二春,楊美露談起這段羅曼史,小確幸感全寫在臉上,她說,18歲就從印尼遠嫁來小林村,前夫是名板模工,經常酗酒,和翁瑞琪從原本點頭之交的鄰居變為夫妻,一路走來歷經不少波折。

一開始小林村裡的鄉親對他們的戀情指指點點,大多認為兩人另一半屍骨未寒「就這樣」未免太快,甚至一些閒言閒語,認為她嫁進來「錢拿了就會跑掉」。但她不管這些,「人家愈說,就愈做給他們看」,如今夫妻倆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令人稱羨,算是在不幸中找到小確幸。

楊美露說,夫妻倆都有年紀,要生兒育女重組家庭實在不能再等下去,況且孩子生下來後讓他們生活有重心,也有助他們走出災後傷痛,大女兒是在杉林區組合屋生的,小兒子則回五里埔永久屋才生的,她不後悔這段婚姻。

翁瑞琪的故事令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系主任吳明淏有感而發,他表示,當前國內山區人為開發衍生的水土保持問題可謂歷史共業,早期在「人定勝天」信念下開墾山區,缺乏水土保持概念,留下的「風險」往往不可逆。

即便今天的科技仍無法克服,以莫拉克風災為例,許多崩塌山區只能等時間讓大自然自行復原及進行地貌的演化,只能靠今天的氣象預報科技避災,民眾也應更加配合政府的防災撤離行動,不要隻身承擔與大自然反撲的風險。

另外,走過小林村十年重建漫漫長路,小林村自救會長蔡松諭不甚滿意,他表示,小林村倖存居民原本就不多,永久屋配置「一分而三」後更加解構小林村昔日的凝聚力,加上留在當地討生活不易,生活機能也不彰,導致永久屋實際住下來住戶愈來愈少,為免形成「蚊子村」,將於年底將號召一些住戶試行經營民宿結合文創產業,讓人進來,促進當地產業發展。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副局長王正一莫拉克風災後接任前高雄縣重建推動委員會專案辦公室主任、前高市府重建會辦公室主任先後3年,走過重建最艱難的時期。

他表示,小林村重建工作最難的倒不是看得見的硬體組合屋及永久屋等建設,而是看不見的災民心理重建及當地文化延續,由於小林村災民永久屋安置分隔3處,且有段距離,令看不見的文化傳承等工地更加困難,這方面除有待政府多協肋,也考驗居民的適應力。(編輯:孫承武)10808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部落族靈不滅 大滿舞團療癒災民受創心靈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