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戶政展 看懂阿公阿嬤光陰故事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周霈翎新北市30日電)身分證用於證明持有人身分,身分證歷經第一代到第六代的演變,新版中華民國身分證,至2006年底換發完畢,與以往不同的是,不再以顏色區分性別,表現兩性平權。
新北市民政局今天舉辦戶政創新成果展,陳列新北戶政百年發展以來的珍貴歷史文物,包括日本時代到民國初年的戶籍資料、身分證件,及早期戶政用語揭秘,帶領民眾看懂阿公阿嬤的光陰故事。
在這些有趣的文物中,時光彷彿歷史倒轉,這些光陰的歲月,讓五年級、六年級的民眾更感動。戶政文書及各項蒐集的器材工具,溯自日治時期,包括光復初期35年戶籍登記申請書,及戶口清查表。
身分證第一代到第六代的演變,可以看到手抄本的身分證、男女有別的男性墨綠色身分證與女性粉紅色身分證。民國36年的身分證,則是手抄本與印刷的綜合體,也有註記教育程度,相當有趣。
在戶政管理過程中,以往,對於民眾的生活習性、種族、甚至連是否纏小腳都在戶籍謄本中詳細記載。許多新世代年輕人看不懂日治時期戶政用詞,或台灣早期的特殊民政術語,記事使用漢字書寫,輔以日語、台語記載,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
日本人以毛筆謄寫資料,泛黃的紙張滿是歲月痕跡,除註記省籍,還記載成員資料,例如:早年常見的裹小腳「纏足」一欄,則寫下是否纏足或已「解」;「種痘」欄是否種過牛痘或天花等紀錄,甚至,一共接種幾次都記錄。
「阿片吸食」欄則記載是否吸食鴉片;「職業」欄的「賣卜」代表是算命師、「左官」是泥水匠、「花摘」是採花工等,內容相當生活化。
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漢字稱謂用語「螟蛉子」,代表為他姓所生之子過繼戶長,收養後,與本生家斷絕親屬關係。
除這些特殊欄位,當時許多取名和用語也相當有趣,例如「查某」、「罔市」的名字都很熱門,是當時的「菜市場名」,尤其稱謂,更是令人大開眼界,如妾、家婢生子等。
「媳婦仔」是童養媳,「庶子」,就是與妾所生的子女;「查媒嫺子」就是與家婢所生的子女,都反映出當時妻妾成群,甚至與奴婢一起生子的社會現象。
翻開這些百餘年歷史的戶口名簿,歷代轉變、各式相關的文書辦公用具,還有戶籍謄本簿頁、印鑑條、出生證明書、結婚證明書、門牌等的演進樣貌,帶領民眾走一趟戶政時光隧道。 10508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