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隧通車10年 竹科宜蘭基地發展仍牛步
雪隧通車10年專題4(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18日電)雪山隧道通車10年,當初外界預期能帶來工商發展、經濟繁榮,但目前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宜蘭基地的發展受限於只能試量產,尚未形成產業聚落,發展仍牛步。
竹科宜蘭基地前身是南機場跑道,二戰末期曾是神風特攻隊基地。它於民國94年時就獲得行政院核定同意籌設,當時招商引進特色就規定只以通訊知識服務產業、數位創意產業及研發產業為發展主軸,希望規劃打造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的創新知識園區。
不過,之後因土地徵收耗時、園區建設開發及對環保要求特別嚴格,要求不得量產,不易吸引廠商進駐。每當選舉一到,都會有不同聲音在指責這塊地「會不會放牛吃草?」。宜蘭基地之後經多次環評,才放寬准許試量產。
根據縣府統計,宜蘭基地至今只有9家企業申請入區通過,其中第1期標準廠房、首家進駐的宇正精密科技公司在今年5月上旬才剛落成啟用,「十年終於磨成一劍!」。
「可以生產就願意進駐,若不允許就不再考慮」,宜蘭縣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總幹事李守正說,在不污染環境原則下,宜蘭縣不反對量產行為,許多大廠在投資上不願意接受只能試量產的模糊地帶。
為了吸引更多廠商願意進駐,竹科管理局已計畫祭出初期3年租金7折的優惠,但能否有效招攬,產生企業群聚效應?這些還要視竹科管理局願不願意重新擬定新政策、重提環境影響評估,放寬到可以量產階段。
至於在縣內其他地區部分,雪隧通車後,雖引進不少太陽能光電及生技醫療等新產業,但這10年來所帶來人流與金流,似乎只受惠於觀光餐飲業及服務業,或是不少轉型為觀光工廠的傳統產業,其他製造業受限於大貨車無法行經雪隧的安全因素,在營運成本上並沒有因此受惠。
宜蘭縣工業會理事長莊清萬說,由於製造業者在宜蘭端的原料與成品等貨物運輸費用,目前還是相對較高,也壓縮到員工薪資的發展空間。
宜蘭縣長期以來堅持「環保立縣」,不管是在空氣或水汙染部分的要求標準,都修改到比其他縣市或中央更嚴格的標準。在這樣情況之下,既有的製造業者必須付出更高的環保設備成本,也經影響到外地廠商願意進駐投資的意願,但也是不得已的決定。105061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